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025-10-10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4-0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基于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建构核心概念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

青阳中学 冯梦洋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年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4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基因与DNA的关系以及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对应《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模块2“遗传与进化”概念3中的“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本节课为了解决“水稻CS3基因与水稻叶片黄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围绕“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概念,进行了缜密地安排: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教材、资料,确定“运用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探究水稻CS3基因的功能;通过资料分析,厘清基因、DNA二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本节利用“遗传效应”一词引出后续的“基因的表达”内容。表明课标和教材对基因的探讨并未局限于基因的化学本质,还涉及到基因的功能——基因指导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特点——可突变、可交换等。本节课在必修2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规律(初步提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基因的本质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己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从而养成善于分析善于交流讨论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稻有关基因与DNA关系的资料,采取分析、比较、讨论、提取等方法,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概述基因的本质。

(2)运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设计“水稻黄化是否与CS3基因有关?”的实验方案,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说出DNA分子遗传信息蕴藏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中。运用数学计算和比较不同基因序列的方法认识到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这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引导启发中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运用DNA分子的特性解释DNA指纹技术和测序技术在罪犯刑侦、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学习重点  深度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关系

2. 学习难点  理解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引出问题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研工作。某科研团队在水稻田发现几株黄化水稻,苗期就慢慢死亡,不能结穗,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阐明水稻叶片黄化机制,可帮助科研人员找寻进一步提高水稻高产的途径和方法。

资料一:对水稻的基因进行检测后发现,黄化水稻CS3基因异常。已有研究表明CS3基因位于叶绿体内,其控制的CS3蛋白参与光合色素的合成,CS3基因正常的水稻称为野生型,CS3基因异常的水稻称为突变体。提出问题:CS3基因异常是不是导致水稻黄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出水稻CS3基因与水稻黄化的真实科研情境,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研究过程,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分析问题,建构概念

1、“基因有遗传效应”

学生提出假说:CS3基因异常是导致水稻黄化的原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S3基因异常导致水稻黄化?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对自变量进行控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并写出实验思路,各组交流、教师指导修正后确定方案:根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野生型背景下进行基因敲除获得敲除水稻;根据加法原理,在突变体背景下进行基因互补获得互补水稻,并观察敲除水稻、野生型、突变体和互补水稻表型。接着展示不同株系水稻表型图片(图1),学生分析:敲除水稻和突变体表型一致,叶片均呈现黄化,互补水稻叶片颜色表型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能正常结穗。得出实验结论:水稻CS3基因异常会导致叶片黄化。

 

              1                                      图2

接着追问水稻CS3基因异常为什么会导致叶片黄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寻水稻CS3基因缺陷导致叶片黄化的原因展示不同株系水稻光合色素含量柱形图(图2),学生分析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远低于野生型基因互补后水稻光合色素恢复得出结论水稻CS3基因通过参与光合色素合成控制绿色叶片性状。继而教师引导得出基因具有遗传效应。再追问: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基因与DNA的关系是怎样的

2、“基因是DNA的片段”

资料二:水稻CS3基因是DNA上一段长度为2981个碱基对的片段。水稻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共有12DNA分子,大约含有4.3亿个碱基对,其中的一些碱基对组成了约3.8万个基因。

让学生独立思考:①基因与DNA在数量上有何关系?②推理基因与DNA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分析后说出:基因数目远多于DNA数目,基因可能是DNA上的片段。

接着展示资料三:研究发现基因在DNA上的分布是不连续的,由碱基序列将其分开(图3)。

 

3

教师提出:根据以上资料,请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定义,要求既能反映基因与DNA的关系,又能体现基因的作用。学生总结出基因初步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资料四:水稻的基因是DNA片段,但2019-CoV HIV、流感病毒内只有RNA,这些病毒体内同样含有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提出问题:基因是否一定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问题引领下,完善基因概念: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实验探究明晰水稻CS3基因功能通过资料分析初探CS3基因结构以问题引领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提取材料关键信息逐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得出基因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结构与功能观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此环节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功能到结构的顺序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明基因本质

(三)分析结构,探明特性

1、“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

资料五:水稻中存在3.8万个基因,包含ATP合成酶基因、水稻器官发育基因、抗病基因、耐寒性基因等,这些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不同的性状。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DNA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为什么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学生活动1请同学们利用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模型搭建水稻DNA片段的平面结构(4),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学生构建模型后总结基因内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蕴藏遗传信息。继续追问:100个碱基对可能有多少种排列顺序?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明晰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2、“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DNA分子特异性”

学生活动2:请同学们继续利用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模型搭建水稻CS3基因片段(5'-ATGG-3'  

3'-TACC-5')的平面结构并结合资料六:事实上,大部分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来不曾出现在生物体内,而有些序列都会在生物体内重复数千次甚至数百万次。资料七:研究表明,每个人的 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DNA也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这种方法就是 DNA指纹技术。因为每个人的 DNA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谱的吻合程度来帮助确认身份。思考:你认为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成的DNA片段吗?为什么?学生分析得出:每个基因有特定的碱基序列,即基因具有特异性。

3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应用

    带领学生分析DNA测序技术在肉源鉴定﹑亲子鉴定﹑辅助生殖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感悟DNA分子特性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基因结构模型构建、数学计算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同DNA分子的特性。介绍相关技术,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此环节遵循从共性到个性、从功能到结构、从理论到应用的顺序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明基因特性。

(四)构建概念,提升认知

安排任务:仔细观察图片(图4),建构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碱基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建构本节课的概念图来做最后总结和深化(图5)。

 

4

 

5

 

课后习题

1、如图所示细胞中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 ]________,基因和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 ]________,基因和a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填字母)

4)如果基因存在于________上,则其遗传方式与性别相关联,这就是________。这种遗传方式既遵循________定律,又有特殊性。

答案 (1)b DNA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b)片段 (2)a 染色体 基因在染色体(a) 上呈线性排列 (3)脱氧核苷酸(c)是组成DNA(b)的基本单位 def (4)性染色体 伴性遗传 基因分离

2、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上三个片段ABC,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片段A和片段B之所以能称为基因,是因为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A和片段B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段C和片段A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类染色体DNA不控制生物体性状的片段中有一部分是串联重复的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应该位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一定的生物性状 (2)其内部的遗传信息(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3)片段C中的碱基序列不携带遗传信息,不具有遗传效应 (4)基因间区C

 

板书设计

 

  • 阅读(4)
上一篇: 《被动运输》第1课时 | 下一篇: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