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没有灵魂的“教书匠”
——读《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有感
“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谑称,反映的是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固化等教师劳动缺乏创造性的问题。在现代教育观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只懂教学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正如钱伟长先生曾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不应做没有灵魂的“教书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所教学科内容,不断研究教学教法,深刻反思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成为一名教学与科研兼备的“研究者”而不断努力。科研不分“贵贱”,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作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年轻教师,研究方向不追求大而空的教育理论,更应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实践性研究。为了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教学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教学反思,并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与教育同仁、前辈讨论切磋,挖掘问题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反思,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吕国裕老师在《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这本书中,就记录下了关于“传统板书丢不得”的教学实例:在讲解一道探究题时,当板书上只有简单的几个纲要时,发现学生在解题时仍旧无从下手,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教师进行细思,自我诘问后,在另一个班级讲题时,板书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结果发现学生解题时写的更加规范完整。为何教学效果差别如此之大呢?查询文献发现相关的理论依据: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人类获得信息来源的实验和知识保持持久性实验。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学生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所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单听老师讲要多得多;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知识保持的持久性大大优于只听到的。通过对该教学反思实例的学习阅读,我的感触非常之深。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学反思真的应该做到“求真”、“求实”。吕国裕老师朴实无华的语言,实实在在的案例,让我开始反思板书的问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传统板书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但实际上由于幻灯片放映速度较快,时常会导致学生来不及记笔记。并且传统板书还有一个优点是幻灯片无法媲美的,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将上课的内容纲要逐渐呈现在板书上,这样更容易使得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对上课内容的逻辑更清晰明了。其实板书这个问题在我的教学中一直存在,只是我从不正视,更没有像吕国裕老师一样剖析问题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写而写”是我写教学反思的常态,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要求,我时常是被动地写一些大而空的教学常态问题,却从没有真正地审视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课堂中真实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实际问题。更别谈反思寻找问题背后的理论依据,并为日后类似的教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主动地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教学教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助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使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而这样的教师也绝不会是只传授书本知识,没有灵魂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