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座:贴着语言教散文(蔡成德) 2019-07-12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蔡成德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9-04-30 执教地点:河塘中学 执教内容:《一滴水经过丽江》 参加对象:全市部分语文教师

贴着语言教散文

蔡成德

散文阅读,就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

如何披文入情、因言求意?就是要贴着语言,带着学生由外往内行走。

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时,怎么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呢?张志公先生就曾提出了“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即“带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这其实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言的“文字就是思想”的在操作层面的落实。可以说,贴着文章,由外往内行走,其实是适用于所有文本的阅读教学的,只是因为散文相比小说之类,更强调文道合一,即个性化的表达与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一致性,所以,这一种方式,对散文就更为重要。

一、教师要能贴得住文字读书

要想贴着语言,带着学生由外往内行走,教师要重视对语言的钻研,要能沉入的语言文字的肌理之中。教师要有对“以言逮意”的追求,要有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意,这是我们进行语文学习的根本。

张志公先生在《说“透”》一文中指出“读文章,用得着一点反刍的功夫——嚼一嚼,吃下去,稍微消化消化,再倒出来,仔细咀嚼一番,品一品味道。”在《谈语法修辞的学习与运用》中还指出“学语法修辞多从运用上着眼,不要只管去抠术语概念。

只有教师自己能真正通过咀嚼,品味出了语言的味道,才有可能去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味道。同时教师在对待语法修辞等语言形式也只有在运用上着眼,多下功夫而不是去抠术语概念,真正教学的时候,也能避免概念先行,概念演绎,概念印证。

面对一篇散文,教师要自觉地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言说对象,在语言形式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尤其是最能体现作者“主观的抒写”的地方。实在不行,就按照王荣生先生这本书中提供的“品味语言思维导图”进行操作,借助思维导图帮助自己进入文本深处。

例如,《一滴水经过丽江》,我们正常读过此文,脑海里留下的是什么?应该是对丽江的印象。然后追问一下,这些印象,作者最主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呈现给我们的?第一感觉,一定是形容词;细细思考,就会发现动词更重要。这样我们的理解就扎根到了文字上,我们的理解也就贴住了语言。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贴着文字读书

散文写作,作者大多都是着眼日常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感悟,因此教师要确立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篇之间链接的意识,带领学生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核心是“分享”,是“体察”,是“认识和理解”。

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贴着文字读散文,要从学生阅读初感出发的,却体察文本中作者要独特的个性化表达,而是不基于一个外在的概念去图解。

继续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我们的教学起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读过本文后对丽江的印象,教师评点时不断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形容词。学生自由地说,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通过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熟悉。学生说得越多越乱,越好。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顺势过渡——作者阿来是如何将这么丰富的内容说得有条不紊的呢?是以水的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有机地将这些景物串成一串。

哪些词句让你能看出是水的行踪呢?”这个主问题,又一次将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语言层面。

只要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这类句子很多:

缓缓向下流动”“扑向山下”“已经奔流到了”“跌落到地底下去了”“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流过”“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跌落下来”“跌进了”“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

从这些和“水”有关的词语中,我们能读出丽江地域的怎样的地貌特点?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盆地中有暗河。正是玉龙雪山的“水”滋养着丽江坝子内的生命,孕育着丽江的美景。


(三)教师带领学生由外而内往里走

散文教学,贴着语言行走不易,但是更为不易的是要贴着语言往里走,要防止学生贴着语言平面滑行。当我们进行散文教学,贴着语言往前走的时候,经常会满足于学生得出的那些标签式的结论,并就此中止了我们的阅读旅程。

从上面的简述来看,似乎阅读已经结束了。其实还远远没有。因为我们的阅读还没有真正进行聚焦。

在所有的动词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而且也与“水”之间缺乏这种紧密的关联性,是哪一个词?——“经过”。

大家看一看,“经过”的都是些什么地方?

树林,驿道,纳西村庄,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一座“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的”院子,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此时可以进入的辨析了——如果不用“经过”,要替换成别的词语,你认为会用哪个词?【“看见”】

中有十多处景点都是这些“看”,为什么这几个地方不用“看见”,要用“经过”呢?

从“经过”的词义切入——作为动词,经过,就是“从某处过”强调过程。

从对象来看,这几个地方,都是水道外的区域,而不是在水道中。

梳理一下 “水”在行进中的观察方式,结合“经过”作为动词的词义解释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先是“望”,然后是“听闻”,然后是“看”,最后是“想”】【“经过”就是出现在“听闻”和“想”的部分。“经过”,更强调游览的地方的特点,同时提示“水”观赏景物的角度有变化。

教师的这种往深处引领,并不是要学生对作者所传递的感受与感悟完全感同身受,而是要让学生认识都不能简单地用自己当下的体验去替代作者,不能总是囿限在自己的既成经验之中,而是要善于通过阅读,突破自身直接生活经验的囿限;通过阅读,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认识、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观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诚如是,学生也就真正在阅读中学会了散文阅读,也在散文阅读中促进了自我成长。

  • 阅读(37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