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实录
执教时间:5月20日 执教地点:湖北省武汉二中 执教者:蔡成德
课前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只脚印。
一、猜字谜导入
师:(指着黑板上教师事先画的两只脚印)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汉字?
生:脚。
师:是“脚”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字的演变。
教师投影出示:“步”的金文、甲骨文和篆书,出现篆书时。
学生齐说:步。
师:是的。两只脚一前一后,就是“步”字。知道古汉语中“步”是什么意思?
生:走。
师:能具体说说是怎样地“走”吗?我们课文中有,看看谁能最先找到?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
师:很好,“步”字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扩成双音,就叫“散步”。所以散步,就是随意地、慢慢地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标题也叫《散步》。
二、梳理课文内容,提取对称句
这篇文章有一个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中心句,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文章一开篇就总括全文内容,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总领句。
散步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板书:教师在前面一个脚印中板书“母亲”、“我”,在后一个脚印中板书“妻子”、“儿子”。
师:请问老师黑板上这样板书,有依据吗?
生:小家伙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教师投影: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我们在田野散步,儿子说了一句天才般的话语。我们继续往前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分歧。
师:怎样的分歧,用原文语句说说。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教师投影: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遇到分歧,肯定要解决,我们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走小路,会遇到麻烦,请问遇到麻烦会怎么解决?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过去。
师:很好。这是母亲提出的要求。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生: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我的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教师投影: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师:(指着投影)课文主要就写了散步中三件事:儿子说了一句天才的话,然后是发生了分歧,最后在小路上我们背起了母亲和儿子。
三、借助关联词,理解对称句。
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三个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整齐匀称,句式相同。
生:都是短句。
生:结构相同。
师:从句子数量上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生:都是两个相似的句子。
师:很好。这两个句子之间总有一些部分是相同的,有些是完全相同,有些是部分相同。有些是不同的。这种句子和我们平时说的对偶句有什么异同?
生:对偶也是两句,句式也相同,但是字数要完全相同。
师:按照这一要求,是不是我们的第一句也是对偶呢?
生:对偶句中尽量不要出现完全相同的部分。
师:很好。所以我们这些句子还称不上对偶。那么我们叫它什么呢?我们重新取一个名字,叫它对称句。对称句的要求要低于对偶。 它们都属于对句。在对句中,要求最高的是什么知道吗?
生:对仗。
师:是的。对仗最高,对称最低。在口语中非常多。不信,我说上句,大家一定知道下句,公说公有理——
生:婆说婆有理。
师:有福同享——
生:有难同当。
师:大家在乐府民歌中也经常能看到。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生: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师:大家积累很丰富。其实后来的文人诗中的对偶乃至对仗,也就在对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提炼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投影上的句子做一下变式训练,看看不用对称的形式,要表达这种意思该怎么说?
我们先把第一句中的相同部分提取出来。
教师投影:
前面, 后面, 是妈妈和儿子。
生:前面和后面都是妈妈和儿子。
师:意思差不多,就是不太符合我的要求,“前面”的前面也要有一个词语,三条横线上的词语要构成一组关联词。这个要求比较高。大家在下面试着填一填。
生1:前面和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师:他的填写符合要求吗?
生:句子有三个空,他只说了两个。
生:不仅前面是妈妈和儿子,而且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非常好,她发现这个句式还可以转化为另一个句式,和我们要求的异曲同工。
生2:不管是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妈妈和儿子。
师:“不管是……,还是……,都……”。请问大家,这个关联句是在强调什么?
生:强调“都”后面的内容。
师:是的。强调“都”后面的内容,强调对称句两个小句子中一致性的部分。
那就请大家反过来,用“不管是……,还是……,都……”来说说第二个句子。
生: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有他们选择的理由。
师:你很从聪明。从对称句中找到了“母亲”和“儿子”是句子中的不同部分。请问这个句子中,还有不同的部分吗?
生:走大路和走小路。
师:如果把这个不同也放进去,这个句子该怎么表述呢?
生:不管是母亲要走大路,还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都有他们选择的理由。
师:这样就比较完整了。这是在强调各自都有理由。正是因为各有各的理由,所以才会有分歧。更难的在下面。第三句,谁也用刚才的关联词来改一改。
生:不管是我,还是妻子,都蹲下来,背起了自己应该背负的人。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这三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强调了“都是妈妈和儿子”,强调的是前面和后面走路人的关系。
第二个句子强调了“各有各的理由”,从而强调了“分歧”的正当性。
第三个句子强调了“要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
请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对对称句的分析和刚刚造句时所形成的理解,你觉得对称句要有怎样的特征?
生:由两个部分构成,而且两部分结构相似,同时要强调它们一致性的内容。
师:概括的很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个课中小讲座,大家可以记一下:
教师投影:
对称句式,是指两两对举出现,形式大致对称的两个句子。它能强化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与散句并用,使行文更加和谐流畅,富于变化。
师:看看大家真懂还是假懂,文中还有哪些对称句子?除了这三个句子以外。
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师:非常好,就在刚才说到的发生分歧的后面的句子。
生: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前面强调了我的重要,这里是强调了他们都很轻。
生: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师: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生:强调了当时很矛盾很为难。
师:继续。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师:强调了什么?我们来想一下深层次的理由是什么?等一下再来解决。后面。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这也是对称句,虽然中间加了一个词让它变得有点怪,哪个词?就像---一样,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对称句。
师:强调了什么?强调了我和母亲都很听话。还有吗?
生: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师:强调了我们走路,前面和后面都是一家人。
四、运用对称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师:不管是强调前面还是后面走路的都是一家人,还是强调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都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在体现一种浓浓的亲情,是吧?这里有一个问题,这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两次作者特别听母亲的话。第一次是?
生:第2节。
师:还有一次是?
生:第6节。
师:母亲最终听话了没有?
生:没有。
师:我不是做了决定了吗?“走大路”。母亲她不想走。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母亲很听我的话,怎么偏偏写文章写她不听我的话?
教师投影:
听话?不听话?
走大路?走小路?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要走大路,然后要走小路。走大路是母亲的选择,走小路也是母亲的选择。大家,这个句子和我们刚才的对称句有一个相似的地方,看到了吗?假如我们按照刚才的句子造一下,不管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都是母亲的选择。好接下去,不管是听话,还是不听话,母亲都是怎么?这么多问题里面,哪个最容易做?走大路,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听话,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我们自然而然,应该能够推出来,走小路也是为了什么。想想母亲听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母亲老了,依赖儿子。
师:信任儿子,不给儿子添麻烦。
师:走大路的理由什么?
生:走不动。
师:走不动有什么关系?最大的原因是什么?走小路,就要儿子做什么?
师:要儿子背,走大路呢?
生:不让儿子背。
师:选择大路,为儿子;走小路,是不是为儿子?
生:为孙子。
师:有没有为儿子考虑?
生:为儿子考虑,不想让儿子为难。
师:哪里看出不想让儿子为难?
生: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师:最终就是要委屈孙子,这会让原本很和谐的家庭出现一些分歧,不和谐。我们把这个句子,进行造句,不管是走大路还是小路,不管是听话还是不听话,实际上母亲都是在传递?
生:他对儿子的爱。
师:和对儿子的体谅。懂了吗?自己造一下“母亲听话是---不听话是---”这个句子。变成对称句。
教师投影:
母亲开始选择走大路,饱含着母亲对我的体谅;母亲后来选择走小路,也饱含着母亲对我的体谅与支持。
母亲平时听我的话,是对我的体谅与支持;母亲此时不听我的话,也是对我的体谅与支持。
师:借此告诉大家,对称句告诉我们,作为选材可以解决:在看似矛盾的地方,都会指向同一个地方。换句话说,你妈妈唠叨是对你的爱;转过去,妈妈在特定条件下,不唠叨?
生:也是对我的爱。
师:妈妈今天来接我,表示对我的爱。
生:妈妈平时不接我,也是对我的爱。
师:生活就是这样,爱不分条件。对称句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大家去思考、整理,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作文素材 !
五、词语替换与归类,理解文中的生命意味。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更简单的事情。这么对句子里,你认为都是表现什么?
生:亲情。
师:如果是为了表现亲情,这个句子改一下不是更好嘛?
教师投影:
我的母亲通情达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孝顺的儿子;我的儿子聪明懂事,他还习惯听从他严厉的父亲。
师:这些词不是更能表现亲情吗?文中是?
生:老了,强壮,还小,高大。
师:这些词是指什么?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命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原文都是想说什么?
生:生命。
投影: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
师:母亲老了,这是什么生命?
生:衰老的生命。
师:强壮的儿子,这是什么生命?
生:强壮的生命。
师:儿子还小。
生:幼小的生命。
师:还有哪些词,让你感觉到这也是生命?圈下来。
生: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哪些词?
生:高大、瘦、胖、幼小、轻。
师:大家想过没有,母亲很高大,我也很高大。这个词是不是最能表现生命特征的?
生:不是,是痩。
师:衰老,更能表现生命特征。还有吗?前面。齐读第3节。
生读。
生:挺和熬。
师:“挺”体会到什么?
生:艰难。
师:什么样的才是艰难?
生:衰老的生命。
师:熬呢?
生:艰难。
师:有没有区别?
生:熬比挺更艰难。
师:对于熬过去的,就是生命的幸运;熬不过去,就是不幸。
师:比如第4节,大自然。哪里看出?
生:新绿。
师:哪个词?
生:新。
师:和新想对的是哪个词?
生:旧。
师:老,旧。还有吗?
生:嫩。
师:还有吗?
生:冬水。
师:对应的是?
生:春水。
师:在作者眼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师:生命都有规律,这是我们要去探究的。字儿一切,我们能看出来,生命的什么?比如,第2段是生命的艰难,第4段是什么?
生:脆弱。
师:不对。是什么?
生:充满生机。
师:两个字。
生:旺盛。
师:美好,也可以。
师:第5段呢?
生:轮回。
师:走了是不能退的,不能叫轮回,是传承,永远往前。
师:发生了分歧后,发生了什么?
生:责任。
师:更多的是谁的责任?
师:这是什么生命?
生:强壮的生命。
师:强壮的生命对衰老的生命和幼小的生命都有责任。
师:对母亲的责任多,还是对儿子的责任多?
生:对母亲的责任,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师:读一读。
六、借助资料,理解中年人(成熟生命)的重大责任。
教师投影:
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师:为什么对母亲的责任多?
师:人区别与动物的文化。爱小鸡,母鸡都会;但是爱母鸡,小鸡不一定都会。这是文化传承。详略安排的背后,是他对生命的理解。强壮生命的责任不可替代。
师:作者为此,设计了一个很明显的动词,就是?
生:背。
师:责任的背后,用了哪些手法?
师:比如第1段。
生:我的。
师:不需要的修饰语,要来干嘛?
生:强调作用。
师:强调一个强壮的生命。
师:还有吗?
生:很多。学生说。
师:用一个代词就强化了。
师:还有手法吗?
生: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生:夸张。
师:大词小用。
师:还有强调责任吗?大词小用的方式。
生: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前面的句子为什么用?强调什么?
生:轻。
师:越轻,就什么?
生:反衬。
师:极言其轻,是为了极言其重。
七、修改结尾,理解文章中“亲情、生命、责任”的三位一体。
师:大家看看最后一段,这样写可不可以?
教师投影:
这样,我们向小路走去。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刹那间,我感到了责任真的很重大啊。这次散步真让我难忘!
师:说一个理由就行。
生:没有用反衬手法了。
师:还少了什么?
生:描写。
师:为什么要用环境?
生:强调情感。
生:心情很愉悦。
师:我们造一个句子,虽然---但是---
生:虽然母亲很轻,但是我们还是觉得责任很重大。
师:同时,内心很喜悦,尽管责任重大,但是心情愉悦。
师:这份责任是美好的。结尾景物没有了,对称没有了,大词小用没有了。多了一个根本没用的抒情。
教师投影:
它具有画面感,就像一幅画定格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难以忘怀。它景中含情,情中有理。它很含蓄,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觉得余味深长。
教师板书:在两只脚印外画出一个三维坐标系,分别表明:亲情、生命、责任。
师:三维坐标,生命是无止境的,它会沿着这条脚印一直往前,衰老的在前,幼小的生命在后,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个脚步留下来都有浓浓的亲情,但是撑起这天地的是强壮的生命的责任,否则就没有这份美好。齐读下面的内容。
教师投影:
女: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男: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男: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女: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合: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生命、亲情。责任,才是完整的世界。
八、作业布置
投影:
“亲情”“生命” “责任”是三位一体的,体现于我们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以“在病房里”为题,写一个小练笔,写出你对“亲情”“生命” “责任”的理解。别忘了要写几个对称句来强调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哦!
师:用最简单的方法写,就是仿写。
我们到病房看我的爷爷:我,我的爸爸,我的叔叔,我的姑姑。
我本不愿意去,因为初三了,作业很多,还有一篇作文。父亲说,出去看看,或许作文就解决了。 我信服地点点头。我现在很听爸爸的话,就像爸爸小时候很听爷爷的话。
师:接下来,会不会发生分歧,父亲怎解决分歧,自己去想想,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