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钱和建) 2016-08-09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5-12-2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教学语言学习课例一: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开头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屏显的语言精心准备,特别使用第三人称来介绍作者,使学生读来感到亲切。三句话层次分明,指向国籍、文学史的地位、代表作等,准确简约,易于学生掌握。】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用整齐的句式描述课文,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问什么,点评也扣住什么。在学生的发言中抓取有效的信息,两位同学回答的是课文两个部分的作用,老师在点评时抓住“铺垫”和“对比”,既进一步明确了两个部分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定性的评价,又给学生做出示范,如何简洁明了地表述文章某部分的作用,并且强化了学生对术语的认识。】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小结有力,要言不烦,而且是从内容到结构再到手法,层层深入。语言示范性强,而且有理有据。】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

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 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一个教学活动组织的语言集美:

1、  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2、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3、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4、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5、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这些组织学生活动的教学语言有这样的优点:1、指令明晰。学生要做什么老师表达的非常清晰:比如现在是讨论话题,现在是分析并说明语段的作用,现在是对语段发表议论,现在自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2、意图明确。这些体现在给学生抓手,比如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讨论时可以从以下的角度:于勒的称呼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说说若瑟夫的、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千姿百态的、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船长形象欣赏。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出现“有预设”的生成,老师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学生生成。3、简洁明了。有很多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看是精细,实则零碎混乱,往往干扰学生的思维。而于老师的组织语言,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要言不烦,学生就不会摸不着头脑,而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4、刚柔并济。这些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都是用的"我们",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心里氛围。但是语体又显得很端庄,给学生一种任务感,学生会适度紧张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一段精美多彩的点评:

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

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这段精彩的点评主要是从四个角度展开的:一是巧妙地汇总。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类汇总,比如:在学生就于勒的称呼发言时,老师这样来评价: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这样的评价将文中关于“称呼”这一类的知识进行汇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聚集体,加深了学生对称呼内涵的理解。二是智慧地点拨:老师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或者停滞时,及时悄然无痕地给予点拨。比如:在学生回答景物描写时只是提到人物的心理,而老师这样来点评: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这样的点拨让学生了解到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赏析的方法,更加深入地走进文字。三是理性的称许。对学生的发言不是简单无味的评判对与错,也没有廉价的赞扬你真好,你真棒,更不是不置可否,顾左右而言其他。请看余老师说: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这是学生在说到神态表现人物心理时的评价,学生首先听到了肯定的评价,但后面的内容会让他更加开心,老师讲出了肯定他的理由,有理有据。其他的同学也会明白老师称赞的原因是他的发言很有质量,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四是自然地牵引。当学生的思维不深刻时,老师有自己的点评带着他们往前再走。比如:学生发言,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的叔叔穷苦的形象。老是这样评价: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由两看于勒拉伸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前的表现,再牵引出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在这样的点评中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被牵引向前,不断的走向深处。】

 

  • 阅读(57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