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芸——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0-10-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教学探索 资源年级:九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教学探索

13  东汉的兴衰

江阴初级中学   秦芸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其子目内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部分。作为西汉的继承者,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借施,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但东汉统治后期,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动荡,社会危机严重,引发黄巾起义,导致东汉名存实亡。光武中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戚、宦官交替专汉导致东汉衰亡给之后的王朝提供了血的教训。所以,本课内容在单元知识学习构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黄巾起义后,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的衰亡。统一的东汉帝国最终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但军阀基本上都名义上认可东汉,刘备也试图以宗室身份复制刘秀,都说明以“汉”基奠了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除此之外,两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还有科技文化上的努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阶段的学生虽然己经对历史学科有所了解,但是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依然欠缺,对本课内容不如秦皇汉武那样熟悉,对外戚、宦官专权等概念相对模糊。由于欠缺时空观念,学生缺乏对于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认知。本课教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体系,引导学生知道两汉的更替,了解东汉建立的情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的复杂局面。最终引导七年级学生理解东汉兴亡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锻炼学生解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深层次原因。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朝代时间轴,学生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结合课本58页内容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在洛阳,建立者是刘秀。

    教师: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出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

    学生:相对于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洛阳在东边。

    教师:为了与之前刘邦建立,定都在长安的西汉进行区别,我们把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定都在洛阳的朝代称为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前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呢?

    材料1: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材料2: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

    学生: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

    教师总结: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设计意图:以历史时间轴为导入,帮助学生确立有关东汉的时间空间概念,同时承接上节课有关西汉的相关内容,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展开。)

【新课讲授】

(一)光武中兴——以“柔道”治天下

    教师: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到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但面对王莽留下的烂摊子,加之连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凋敝,重建的汉朝己今非昔比。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和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体养生息,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那他是如何开创这一盛世的呢?

    材料3:建武六年,……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现今军士屯田,粮储有所积蓄,“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时制度。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4:建武二年至十四年(26-38年),刘秀连续6次颁布释放奴脾的诏令。诏令规定,凡属王莽代汉以来吏民被掠卖为奴碑而不符合汉法的,青、徐、凉、益等割据区域吏民被掠卖为奴的,吏民的妻子遭饥乱被卖为奴而要求离去的,一律免为庶人。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教师: 根据材料,概括刘秀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成效如何?

    学生:减轻赋税,释放奴婢;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5:所谓简政,……就是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为此,他屡次发布大赦令,平反冤狱,释放犯人。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简政的另一面是裁减机构与官员,裁减了十分之一的郡国,四分之一的县级区划,十分之九的官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社会负担。

    ——樊树志《国史概要》

    教师:据材料,刘秀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成效如何?

    学生:措施:废除繁苛法令,平反冤狱,裁减机构与官员。

    学生:成效: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社会负担。

    教师总结:光武帝简政以安民,励精图治。除此之外,光武帝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可见,他所推行的治国措施“柔道”本质上就是休养生息。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光武中兴”局面,奠定了东汉近200年统治的基础。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丰富的材料,学生通过研读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释历史,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但在光武中兴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二)祸起萧墙——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除了以尚书台控制中央机要,还在宫中任命一些宦官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传达皇帝的诏旨,批阅尚书进呈的公文,使宦官权力陡然膨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教师:光武帝巩固皇权的措施带来怎样的隐患?

    学生:宦官权力膨胀。

    教师:有一个自西汉以来的顽疾困扰着刘秀。

    材料6: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刘秀经过慎重决策,以庄重而严肃的仪式,将在高祖刘邦的神位旁陪伴达180余载,接受后人祭祀的吕太后神位移走,旁边放上了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的薄太后神位,接受后人的祭拜。同时,生前和死后从未享受皇后礼遇的文帝母薄太后被尊为高皇后,吕后之庙主被从高庙迁至其寝园。

    ——张小锋:《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

    教师:为何光武帝晚年要将吕后神位从高庙撤下换成薄太后呢?公元47年,    光武帝改立贵人阴氏为皇后,阴氏所生皇子刘庄为太子。光武帝晚年,阴氏外戚势力不断膨胀令光武帝颇为忌惮,于是他采取这样的措施,借用当年吕后干涉朝政的行为,告诫阴氏外戚不要效仿吕氏外戚专擅朝政,从而为太子刘庄顺利接班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的阴丽华是一代贤后,刘秀的一句“娶妻当娶阴丽华”传扬至今。在剧中林心如饰演的阴丽华文武双全(《大祠堂》《秀丽江山》),进可战场杀敌屡建奇功,退可隐忍贤让后位。

    教师:从这事件可以看出困扰着刘秀的顽疾是什么?

    学生:外戚干预朝政。

    教师:什么是外戚呢?我们能从吕后和阴皇后的身份推测它的含义吗?

    学生:外戚就是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教师:当皇帝壮年有为时,不管是宦官还是外戚都是皇权附属的产物,都要听从皇帝的调遣,他们可能成为皇帝制衡其他势力的工具。可是,谁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年富力强并且勤于政事呢?历史很快就把这些隐患展现出来。

    教师:阅读图表,指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龄和寿命有何特点?

    学生:继位时年龄较小,寿命较短。

    教师:皇帝年幼,会对朝政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看下面一则史料。

    材料7:汉和帝即位时只有十岁,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执掌朝政,“专总权威。窦宪家族成员各居亲要之职,窦氏党徒,也占据了朝中和地方的主要职位。窦氏的奴客堤骑甚至杀人越货,横行京师。汉和帝有心重新控制中枢之权,然而身居深宫,不得不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宦官郑众受命指挥所控制的一部分禁军,清除了窦氏兄弟的势力。郑众于是因功封侯,并参与朝事,这是宦官专理朝权和封侯成为贵族的开始。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教师:窦宪之所以能“专总权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皇帝年幼,太后掌权,窦宪依靠太后,外戚专权。

    教师:汉和帝是如何消除窦氏家族势力的?这对朝政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依靠宦官,使得宦官专权。

    教师总结:一方面是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太后多任用自己的父兄,造成外戚把持朝政。朝廷内外臣僚,无法直接与皇帝接触,与皇帝相处最多的就是宦官,最信任的也是宦官。当皇帝长大后,想要掌权就必须除掉外戚,而他能任用的就只有宦官了。宦官因此得到皇帝的宠信,随之地位和权势日益趋涨。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短命,很多时候往往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去世了。皇帝一死,宦官因为身份卑贱不能辅政,而新皇帝登基后,又会有新的外戚上台。这些人之所以能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非作歹,说到底就是因为封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宦官、外戚专权不过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的集中体现。所以,就算有些皇帝在位时间长,但是如果他们不作为,朝政依然会腐败。

    材料8:汉灵帝本人奢侈荒淫,后宫彩女数千余人,衣食之费,日数千金。光和元年,他甚至公开设西邸卖官,级别不同,各有价格,又私下授意连公卿这样的高位也可以出卖,公1000万千钱,卿500万钱,其他官位,两千石2000万钱,四百石400万钱。而通过正常方式荐举者要取得实职,也需要缴纳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数额。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教师:汉灵帝卖官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吏治更加腐败。

    教师:统治者的腐化和争权夺利,外戚、宦官的交替擅权,加之地方豪强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不聊生。汉末又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当时一首民谣这样说道:

    材料9: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中国古代史(上册)》

    教师:这首民谣反应了百姓怎样的心理?

    学生:反抗统治者的暴政,赢得生存的权利。

    (设计意图:教师围绕外戚和宦官专权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环环紧扣,逐渐深入,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外戚的概念,外戚和宦官专权背后的原因,以及外戚和宦官专权带来的后果。)

    教师:事实上,当农民运动己经形成较大声势时,指望以严酷手段平息其影响只是一种妄想。人民在毫无生活出路的时候,只有起来反抗,争取生存。

    (三)黄巾起义——汉行气尽,黄天当兴

   材料10: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统编人教版《东汉的兴衰》

   材料11:(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孝桓帝纪》

    教师:据材料可知黄巾军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人祸和天灾,导致了黄巾起义。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并点拨特点:利用宗教,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教师:阅读教材第61页《知识拓展》,思考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它给东汉统治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地方势力膨胀,形成割据势力,加速了东汉的瓦解。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黄巾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爆发原因、失败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上农民起义这一类问题。这有利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安排了较多史料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考虑在使用文字史料的同时,增加一些诸如东汉的画像砖、说唱俑等实物史料的解读,应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锻炼学生解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1.通过时间轴建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的关系,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理解历史变化的奥秘,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感悟影响国家治理的主要因素。

【课堂导入】


过程中



小结:国家治理的主要因素

  •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