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江阴高中 韩强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阶段政权对立的形势图从时空角度理清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并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 能够通过西晋以来少数民族的內迁、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的纷争、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等相关史实了解民族融合的多种形式并认识其历史影响。
3能够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对隋唐的影响去理解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认识到由分裂对峙重新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培养家国情怀。
二、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出示材料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分裂时代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却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此进入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以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教授新课】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师请大家通读课文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序轴并标出重要时间节点。
生阅读整理制作。
师检查学生的整理并出示几种时序总结方式
师除了从时序上把握我们还要对这一时期繁多的政权从空间上进行了解。请大家结合P26《三国鼎立形势图》、P29《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P30《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说出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
生回答略
师PPT出示材料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师通过上面的梳理和读图能不能说说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且政权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民族融合的背景为下一学习主题打下伏笔。
过渡师看起来这真是一个混乱糟糕的时代但历史往往具有两面性恰恰就是在这种分裂、战争和矛盾中各民族通过或和平或暴力的方式不断进行着碰撞和交融各地区也在进行着新的开发。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师什么是民族融合PPT出示百度百科定义“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迁移杂居互相通婚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在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
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呢
生阅读教材归纳并举例回答民族迁徙如西晋末年以后少数民族大批內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民族间的战争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的长期混战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补充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各民族的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而在南方随着北方流民大批南下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我们就南北方各举一例具体来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分析提升学生历史归纳和史料实证的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29—30相关内容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生阅读思考回答内容①政治上迁都洛阳改籍贯②文化上采取汉化措施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改革有没有什么局限性
生思考回答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导致了北魏的覆亡。而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师PPT出示材料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
师根据材料概括钱穆看问题的视角试着以此视角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生视角钱穆认为看待一场变革应着眼于长远的历史影响不能因为后来出现的历史倒退而否定前期的改革当然如果能在改变中防止倒退是最好的。认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胡汉互化成为时代潮流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适应了这一潮流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其深远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暂时的消极影响。
设计意图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内容后影响先课本后补充材料先掌握课本结论再结合材料得出自己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
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南方。
PPT出示材料晋室“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归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向司马睿元帝建议“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望族未若引之以结团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元帝以顾荣为司马贺循为参佐“由是吴会风靡争相归附百姓归心焉。”后北方局势愈来愈不稳定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王导劝帝司马睿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师根据材料分析东晋建立之初面对什么问题东晋政权如何改变南方的世家大族的态度对自北方移居至南方的大族东晋政权又采取了何种政策“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政治有何特征
生思考回答略
师在政治上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而在经济上由于北人南渡不但使侨民与土民缓慢融合更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师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生思考回答①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②表现农业、手工业略
设计意图还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过对于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这块内容因为和我设想的主题民族融合关系不紧密所以仅仅通过一段材料几个问题一带而过对于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我心里没底。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师PPT出示一组图片和材料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北齐校书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宴饮画像砖 烤肉串
材料一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师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材料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阅读思考回答
师进行总结经济上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使北方经济恢复并促使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政治上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文化上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胡汉文化激荡交汇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总之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隋唐重新走向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的呈现增加材料的丰富性和课堂的趣味性。当然主要意图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意识和史料实证能力。
总结PPT出示材料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政治分裂、百姓罹难又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民族交融、胡汉互化并且在融合中孕育着统一因素为隋唐的重新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盛世到来积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民族融合中一个新的民族一个既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又呈现多元性的民族正在形成。这让以后的中国哪怕经历下一次大分裂也会重新走向统一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设计意图既对本课内容做一简单总结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