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第二中学 杨晓峰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隋唐选官制度、中枢体制和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认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以及积极作用。
【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
【难点】制度的创新
【教学过程】
导入新闻:
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华为公司最新技术实验室后说:“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
古代的韩非子也说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时代在向前发展,必须要进行变化和创新,那么隋唐时期,又是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创新发展的呢,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华为公司和韩非子的话,引出今天的制度变化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授课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和创新
——他是谁?白居易。
引子“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一、 选官制度的变化
由九品中正制发展为科举制。
1、 梳理选官制度历史脉络
周——世卿世禄制——血缘
战国——奖励军功——军功
汉代——察举制——品行(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 九品中正制从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中家世。
材料1: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
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
3、隋唐——科举制
结合材料,一步步剖析内容。
材料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3: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科举制出现
(2) 科举制的完善
(3) 科举制的特点
(4) 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都能利用材料找到。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材料,论从史出,逐步分析,提升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注重时空观,梳理之前的历史知识,加强联系。
二、 三省六部制
过渡: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开始了宦海生涯,历任户部参军、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官职。
下面,我们结合图例来梳理中国的中央官制的变化历程。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1)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2) 三省的职能
材料4: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百官志》
结合课本的学习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3) 影响: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历史史料和历史结论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三、 赋税制度
过渡:白居易创作的诗词
材料5: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观刈麦》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重赋》
窃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1.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均田制: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农民。
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 隋至唐初:租庸调制
庸: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3、两税法
材料6:
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
材料7: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1) 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
——土地买卖、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际财政收入锐减。
(2) 列表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从土地产权、征收前提、征收标准、征收项目、征收对象和征收次数来分析
——由按户征收到按人丁、资产、田亩征收。
(3) 两税法带来的影响。
小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
【设计意图】整个课文,利用白居易为引子,贯穿整个课堂。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领导人的话,提到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