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江阴高中 徐小峰
一、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到这一时期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理解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的相关内容,学习要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是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2是清晰的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变化和面对的危机状况。本课内容涵盖了从1368年明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四个多世纪,主要史实包括了以专制强化为核心的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疆与内陆边疆的问题与治理、满洲崛起与明清易代。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明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2、能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明初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君权与相权矛盾基本解决;明成祖时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
3、能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能通过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四、重难点
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难点:掌握明代所面临的边疆问题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出示材料):
1、 明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 为什么明太祖要废除宰相制度?(结合课后问题探究)
3、 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权力?为什么明王朝中后期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4、 郑和下西洋何时出现的?其目的主要是什么?如何评价?
5、 明朝海疆面临什么问题?如何加以治理的?
6、 明朝如何对内陆边疆加强管理的?
7、 明王朝为什么被清王朝所取代?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自主阅读使学生对本课的两个要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和明朝边疆问题及治理的基本史实加深了解以便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醒学生明朝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各方面都开始呈现出转型的特点。在学习本章节及本课的时候,需要把本课的内容与世界的形势相联系进行分析理解。
一、明朝政治制度变化——集权与专权
(一)明朝的建立:
主要抓住1351年、1368年两个时间点梳理明朝建立并取代元朝。
(二) 政治制度变化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
2) 内阁制度的建立
① 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② 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
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
宰相 |
内阁 |
权力来源 |
制度赋予 |
皇帝信任 |
职责/性质 |
中央决策者 |
內侍机构 |
对皇权影响 |
制约皇权 |
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
3)宦官专权
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设计意图:上述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完成进行归纳锻炼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合作探究设问一:如何认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据材料回答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阅读教材后的归纳问题 )
一是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秦朝至明朝之前历代的教训;
三是中央集权有利于统治。
2、你认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充分么?黄宗羲从哪几个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一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宰相可以调节行政机制的作用;
二宰相可以弥补天子的过失; 三废除宰相会带来政治上的混乱。
3、 明初君主集权政策对明代政局的发展有何影响?
(1)君主独裁 (2)行政效率降低 (3)宦官干政 (4)特务政治 (5)士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辉煌与危机
(一)郑和下西洋
1. 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
2. 影响: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设计意图:通过东西方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现实意义,提升历史认识。总结: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构建了华夷秩序,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二)海禁与“倭乱”
1. 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 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 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4. (ppt出示图片)
5. 从明代“倭寇”侵扰范围图可以看出,所谓“倭寇”侵扰的地区,范围极广,且深入内地。更公允地说,明朝倭寇尤其是嘉靖时期的倭寇,乃是一场由残暴海禁而激起的中国沿海激烈民变和巨大动乱,而不是一场“外敌入侵”的战争。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材料三 大一统颂
大明天子驾飞龙,开疆宇,定王封。
江汉远朝宗,庆四海,车书会同。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xiá ěr)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
设计意图:将明朝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之下,用史料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认识世界背景下明朝的沿海危机。学生辩证认识到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吸取西方国家技术,模仿制造火炮,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治边与易代
首先设计活动“读图说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设计意图:根据地图说史,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匹配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融合。
(一)明朝与蒙古
战: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总结:明朝对内陆边疆的管理举措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接着教师给出时间轴,学生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明清易代大事记。
(三)满洲的崛起
1. 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 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
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20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梳理时间轴,掌握重要时间点,同时培养归纳能力。
问题:依据教材和所学过的知识,分析理解明朝的兴与亡。
合作探究:变革时代的兴与亡(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
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在这种得意洋洋的歌声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到,朝廷上下对于下西洋以后出现的“四夷来朝”的局面,充满了欢欣鼓舞。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然而,明朝在对外交往中,是以朝贡体制为核心,视外国皆为朝贡国,因此中国史料中有葡萄牙使节第一次来华“以进贡为名”的记载。
——万明:《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
一只麒麟,举朝欢腾,寓意着着天降英主,太平盛世;四夷来朝,歌舞升平,象征着天朝上国的强大。但是,当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之际,明王朝注定跟不上这个时代。并且随着内忧和北方边患的加剧,走向了最终的灭亡。
材料三、《圆圆曲》部分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王炎平:《明清易代与<圆圆曲>》
材料四 由于权力层层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各级官僚只对上级负责。尽管有法有制度,基本上是人治,人在位即有权,权大于法,权超过法,缺少监督的机制。……因此,封建社会的危机往往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强大而又腐败,不仅不能自我调节改革,反而加剧扩大,引起社会的破坏崩溃。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吴三桂冲冠一怒吗?如果不是,请说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不是。原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点对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历史认识的深度理解历史解释。
课堂小结:
在专制皇权的逻辑下,对外贸易可以进行,但是要由官府控制,由官府垄断其利,由此才有了厉行海禁和郑和下西洋。但是这种行为却带来了严重的倭患,直到明中后期才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专制皇权下,任何威胁到皇权的行为都有可能受到打击,以致政治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逃不脱王朝兴亡更替的循环。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是通过将复杂繁多的知识点进行专题整合,分为三个部分,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获得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本课为难之处在于繁杂知识点之间的处理不当,确认克服重难点的方法不突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点不明确以后还要仔细研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