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模式中创新:初中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实践初探 2020-10-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3+”模式中创新:初中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实践初探

沈晓静,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214400

【内容摘要】加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责任之一。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打造3+模式“心课程”,是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在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探索。本文针对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3+模式:“教材+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课堂+舞台”的校园心理剧课程、“校园+家庭”的“春晖”家长心理辅导课程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校本课程

江阴市是无锡地区在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早的地区,在本地的德育工作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建设“青爱小屋”,致力于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等。以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为例,早在2002年,学校就开展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探索,学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办学理念和特色为指导方向,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际情况,从单纯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展到开发心理校本课程再到全校范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目前,已形成了较系统、完整、规范的“3+”模式的“心”课程体系(见图一),打造并推动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实施,推进课程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一:校园“心”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着眼人生发展,“教材+实际”建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校本化体系

为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更加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学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开设了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

1.课程设定依据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再开发必须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综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本校学生的具体心理发展情况,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符合学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通过心理测量为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着眼学生实际也是制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之一。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目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MS心理测评系统,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如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学习适应性量表等,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课程内容。

2.课程教育内容

为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更加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学校对傅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由江阴市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组长李惠兴校长牵头主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篇)》地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确定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意识及个性心理、情感和意志心理、生命关怀”五大主题, 设计了相关的课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巧妙运用绘本、视频、心理测评工具、创意材料等各种资源,设置一定的心理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活动中“身动”带动“心动”, 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感悟

图二:校园“心”课程之初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

九月份

小组团建活动课画”成一家人

新环境,新朋友

十月份

发展优势,弥补不足——转转我的气质大转盘

大脚丫跳芭蕾——梦想在坚持中绽放

十一月份

谁动了我的奶酪——适应学习新世界

莫让光阴付水流——学会时间管理

十二月份

毛根活动课——赋予生命意义

这就是爱!

一月份

找找记忆的规律

 

第二学期

二月份

小组团建活动课:迎春纳福,许下心愿

拥有好人缘

三月份

正确看待比较

做最好的自己

四月份

激发潜能,成为winner!

目标成就未来

五月份

哆基朴的天空——热爱生命

听,情绪在说......

六月份

Up!Up!——提升专注力训练

 

3. 课程创新实施

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是把课程设计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设计与传统学科的方式有很大区别,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出谋划策,不是扮演塑造者,因此课程应容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与操作性为一体,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感悟,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校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视角构建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模式,借鉴了江阴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组长李惠兴提出江阴地区心理课程设计思路:三环节,多坡度,重建构,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分为课程导入、课程展开、课程提升。在三环节中设计不同的内容,紧扣课题、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体悟, 在一次次碰撞中觉察, 在一次次互动中内化, 收获自我成长, 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搭设成长平台,“课堂+舞台彰显校园心理剧课程校本化特色

学校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开设特色心理课程校园心理剧,依托此平台进行本校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辅助性和特色性载体的研究和开发。

1.课程设定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认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个体都会努力实现自我。校园心理剧课程的设置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成长的环境,以学生的现实性为依据,提供成长的平台,能起到较好的育人效果。莎士比亚曾说:人生如舞台。人生就像一场戏一幕接着一幕,而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具有独特魅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校园心理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出,观看等过程中,扩大了生命体验,因此校园心理剧在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和自我成长方面问题时,都具有非常突出的辅导效果。

2.课程教育内容

我校依托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的丰富资源,立足校园多元文化特色,在学校心理老师团队的组织下,采用学科融合渗透的方式开展。在制定和实施课程内容的时,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主,参考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老师的建议,结合戏剧、心理剧的特点,制定了本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表现力、自我认知能力、感受力、适应力,在课程中循序渐进的注重目标培养,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图三:校园“心”课程之校本课程《校园心理剧》课程内容

课时

内容

第一课时

走进校园心理剧

第二课时

打开你的身体——超级模仿秀

第三课时

脑洞大开——用OH卡牌厘清心理冲突

第四课时

“声”临其境

第五课时

创作四格漫画短剧

第六~第七课时

四格短剧修改及排练

第八课时

四格短剧汇演

第九课时

我的喜怒哀乐——认识微表情及舞台表情

第十课时

遇见最美的自己——舞美能力训练

第十一课时

趣味道具的设计与制作

第十二课时

校园心理剧经典剧本分析

第十三课时

剧本大纲创作

第十四课时~十五课时

剧本修改及排练

第十六课时

汇报演出

3.课程创新实施

校园心理剧课程设置十六个课时,每课时1小时,面对初一、初二的学生,采用选修课方式,团体30人左右。在课堂形式方面,通过心理小组合作的方式,“活动—体验—分享—感悟”的环节中,创设同伴教育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通过具体的情境讨论、角色训练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行动中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体验更丰富的可能性,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辅以全校性的学生节活动中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及每周五中午的学生风采大舞台,把体验落实到舞台实践,实现心理素养的迁移,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通过校园心理剧课程的实施和校园心理剧、学生风采大舞台的推行,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心理自助的氛围,还提供了他助、助他和同伴群体心理互助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完善。

三、对接教育需求“学校+家庭增强家长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活力

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说过学校要变得更好,我们就需要更多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长。参与的家长越多,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将变得更好。”学校根据教育需求,拓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对象延伸至“家长”,使“春晖”家长心理辅导课程成为学校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中的重要支持系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

1.课程设定依据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近年来,学校教育面临一些特殊的难题独生子女”家长养育“独生子女”孩子过程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亲子的沟通,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全程度, 是他们未来学习、生活、交际的基础创设家长心理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子女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课程教育内容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S.Hall)曾用“暴风骤雨”来描述这一时期个体心理起伏跌宕、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发展特点。学校心理教师团队针对这一时期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产生各种冲突,亲子关系紧张;初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刺激,易产生各种偏差行为;我校学区内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一般,家庭教育方式较传统等因素,参考《家长必读(初中分册)——江苏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教材》,因材施教,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家长的心理课程,使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通俗性和实践性,主要围绕初中生学习适应、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亲子沟通,和谐家庭教育、网络成瘾等几大主题展开。

图四:校园“心”课程之“砺实”家长心理辅导课堂课程主题

学习适应主题

和孩子一起过过招

您的孩子,我的学生,他自己

青春期身心教育

如何与孩子谈性教育

——做一个有常识、有远见的父母

处变不惊,笑看青春风云

和谐家庭教育主题

构建和谐夫妻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偏差行为学生的探究及沟通策略

亲子沟通主题

绘画“读心术”

父母都是催眠大师

正面管教系列沙龙

网络成瘾主题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网络成瘾孩子的家庭教育

3.课程创新实施

家长心理辅导课堂的讲师以学校德育和心理骨干教师为主,外聘优秀家长代表和知名心理专家,通过APP平台发布课程信息,既考虑到家长的需求性差异,又考虑到家长听课的积极性,采用APP平台实名报名制度,每次课程限定人数,固定学习场所,家长通过按时上课,课上及时记录,课后积极反馈等互动形式,增强了家长心理辅导课程的全程性和有效性。

“3+”模式下的校园“心”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确实对学校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特别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看到了“心”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但是,课程建设毕竟是一种持续的专业活动,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1)学生发展的无边性和课程目标的有限性

    近两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说手游的兴起,《王者荣耀》等手游成瘾的学生数量每年呈现递增状态,由此引发的学生情绪问题,学习动力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复杂,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也面临新的变化,只有适时、适切的调整校本课程目标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

(2)教师专业能力的有限性与课程设计的创新无限

在师资方面,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1名,兼职心理教师5名,都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同时鼓励班主任接受专业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但由于跨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的特点,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在课程设计的专业理念、创新设计发面仍旧有待专家的指导和提高。

总之,“3+”模式的校园“心”课程的设计和推广在与时俱进中仍会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但是学校将一如既往,以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根本理念,打造更加科学系统的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体系,营造真诚、和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力助力学生生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