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名师工作室总结
2021年盛夏已至,从制定工作计划至今,赵玫工作室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更好地深化和推进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一、精准定位、协同发展。
本工作室采用大项目协同推进,小项目领衔管理的方式。两个大项目: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深度续进、园本教研推进路径。四个小项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优化、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区域化学习活动。
在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以幼儿园为基地,探索了各园对课程游戏化在本园的接地深化、在园本教研中,各幼儿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深入和践行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例如西郊中心、城中实验、辅延实验等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在各园进行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名师工作室提供交流的平台。2020.7举行“和儿童一起发现未来”学前教育互联交流。2020.9开展“江阴市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工作推进会”。2021.5开展“江阴市首批高品质学校中期评估”,“江阴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现场推进会”等等。
众所周知,幼儿才是课程审议的受益人,工作室始终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重中之重。工作室名师以案例的方式启发推动,把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和具体措施呈现出来,对教师的支持和促进策略进行解剖式分析,并且经常深入到现实。工作室通过扎根、墩苗的方式帮助项目立稳,通过广泛交流的方式让项目深化不断对课程理念加以澄清,对课程事实加以审视,对课程现象加以研判,不同园所都在不同水平上有了超越和创造。工作室帮助各园增强项目建设预期与具体的实践过程粘合度,在策略中追寻关键问题,从具体现象中去反观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持续关注与讨论。
工作室牵头将一些优秀的、典型的园所设为领航团队。聚焦课程审议,共同优化园所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园所,在变革过程中经历从模仿到改造的过程,会逐渐产生表象趋同的变化,出现忽略实质的现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各领航团队充分发挥先导作用,抓实抓牢抓稳教研骨干的专业能力,工作室帮助领航团队精准指导全市提供过程监管、全面追踪、示范引领、教研审议、共同体联盟合力促进的服务。
工作室在着手帮助小型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注重互联共通,协同发展。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项目研究中,工作室老师利用短短两周时间对研究素材进行整理、研究、讨论,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商议,以最快的速度落笔成文,并完成修改和审定。将观察的经验成文出版了《借我一双慧眼——观察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一书,为大家推荐了行之有效的儿童观察分析的经验方法。在各园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团队力量,例如,在南闸幼儿园对外展示之前,名师工作室老师协同支援,对幼儿互动现场、案例及报告进行集思广益,帮助幼儿园项目的精彩展示,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帮助各园园本课程的深化推进。以问题导航,区域推进的重心更加明确,找到区域整体和单个园所两个层面最能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充分关注行动抓手的适配性,将具体问题嵌入相应情境中不断审视,完善“儿童立场”的课程表达。
“因园制宜、自主实施、突出重点”,各园基于教科研发展基础进行课程建构,各园的课程呈现出共生共长、各美其美的态势。
二、专业引领、网络辐射。
本工作室集合了不同年龄、不同专长、不同特色的名师二十多人。具有覆盖面广、层次丰富、专业视角多元的特点。
区域整体层面的推进,与业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行动力密不可分。本工作室为营造多主体参与、多样态对话、多层次辐射联动的良好教研氛围,在“教研组织者对教研形式的设计、教研参与者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上主动求变,赋予教研活动形态的新活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提升。
1.网络互联式学习:随着时代的变革,教研也在自我发展中更新。工作室借助新网络技术:腾讯会议、亿联会议等平台持续开展研修活动,为常规教研注入新的生机。如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研活动、业务园长教研故事分享活动、项目园课程建设阶段成果汇报等,参与教师均覆盖全市,借助线上线下双平台多空间汇聚更多的声音,达到了教研活动信息全面可视化和交流手段的跨时空互动,也提供了特殊时期下用互联网支持教研的新路径。
2.追踪在场式学习:名师们走进师幼互动现场,定点观察与反思,从师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察觉的问题入手,基于问题开展多维知识的碰撞和聚合,总结造成问题的因素,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酝酿后续教研活动的主题,反复循环中尤其强调身心的持续在场,解决真问题,避免走入套用模式的瓶颈,真正提升教研品质。
3.工具支持式学习:教研工具是实践智慧的融通,在教研活动中提供一些有效的工具,如针对教师使用的活动预告单、观察量表、反馈单、专业必读书籍单等,记录的幼儿的视频、作品工具箱,记录课程生成的思维导图等。这些工具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效学习,将个人新旧经验的碎片整合到活动中,让教师从基于猜想转化到基于实证,从边缘参与过渡到核心体验。
本工作室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江阴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文件精神,以“专业发展、示范引领、教学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帮助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园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名师工作室各位老师也获得了成长。从理念上、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2020年度先后有研究成果在各大期刊杂志发表12人次,论文获得各级奖项35篇,讲座和经验交流12人次。其中赵玫主任被聘为苏州智库专家,先后多次走出江阴赴外市讲座。
工作室整合各方力量,行为互助、经验分享和智慧共生。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既是上一团队研究问题的深度推进,又兼具推动区域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目的。工作室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儿童视角 智慧课程。在团队建设方面呈现三个特色:
1.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工作室成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打通资源共享通道,建设好骨干教师成长的孵化地。工作室老师自主借阅各专业书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充电。累积完成人均年阅读5本专业书籍。其中,谈海燕老师参与中青班学习并获得优秀学员、周金艳老师取得江苏省融合教育专职教师资格、顾逸民老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在不断学习中,宦雄鹰、金娇等多位老师获得无锡市教学能手、江阴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沈凯雅老师获得无锡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各位老师在专业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
2.建设研究型团队:借助团队的合力攻关,探索教研、课程中现存问题的破解方案,借助理论研修发展提升自我认知,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工作室老师们一路发挥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团队研究的方式破解难题。在2020年初的疫情影响下,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不仅没有停滞,更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掀起了一波波新的高潮。“携一抹芬芳、伴专业成长”、“有“备”而战、研“碰”智慧”、“定制课程实现线上家园互动”、“和儿童一起发现未知”等研究犹如雨后春笋焕发勃勃生机,让江阴幼儿园课程在特殊的时期迸发强大的能量。
3.建设辐射型团队:提升工作效能,鼓励成员以专业发展经验带动各园研究小组或教研团队的成长。优化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其中管莲老师引领的“幼儿园博物馆研究”、李莉老师引领的“‘在自然中生长’课程背景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钱萍老师引领的幼儿园体育游戏、刘寒老师的“主题背景下生活环节的价值”等等都产生了非常好的成果。赵玫老师亲自为大家展示公开活动“捕鱼歌”、李莉老师公开“鸟船”等引发幼儿园老师对课程的深入思考。钱丽兰、严瑛、周金艳、缪婵娟老师在家庭教育微课程等方面取得喜人成绩,李莉老师获得无锡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徐红老师获优秀教科室主任、管莲老师带队的学科组获无锡优秀学科组、刘寒老师获江阴市优秀教科室主任。在各个领域,工作室成员都努力发挥自身的辐射效果,带动更多的幼儿园教师积极进步。
工作室各名师对各园教师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将有助于课程和游戏研究视角的深度续进。工作室与各园密切配合,从教研机制完善、路径优化、实证审议、序列梳理等方面入手,持续探索区域课程生长的路径策略,全面推进变革样态的升级发展。名师工作室持续提供课程样态的行动方向和操作策略,在管理工作中,对不同学校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服务。采用“抓两头促中间——项目园先行、中间园缓冲、薄弱园帮扶”的方法,凝聚 “坚持儿童主体,坚持过程体验,坚持价值取向”的最大共识,给予园所课程弹性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各位名师的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三、多元发展、深耕不辍。
各园能够自发努力地走出自己的节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细化教研行进路线,解决问题。
1.顺应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规律,如我市迎阳路幼儿园围绕冬季户外活动问题,研讨在户外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每班幼儿得到充分的锻炼,总结提炼出适合本园的冬季户外锻炼内容。再如临港实验幼儿园就进餐环节幼儿的自主管理,进行适合本园方式的研讨,帮助教师理解自主进餐外在形式与实质意义的对接。各园都在适时的问题呈现上,深入每一个问题点进行教研。
2.顺应课程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华士中心幼儿园的“亲历课程探究”,从园本课程变革一步步走来,在教师记录的生动的课程故事中,逐步加深对“亲历”的理念诠释,完善课程架构。西郊中心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实践”,从“十一五”科学领域课题出发,顺着课程整合融通的内需,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博物意识,对博物课程的理解不断延展。再如辅延中心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再构”、澄江中心幼儿园“生活创意课程”等,都是从幼儿园原有课程研究的切入点一步步发展而来,让坚持成为特色,逐步呈现出本土化的课程架构。
3.顺应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规律,如敔山湾实验幼儿园作为一所新区新园,她们将教研定位于新园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持续探索,在基本专业能力上下功夫。城中中心幼儿园是全市领衔园,她们围绕如何进行课程审议的研究,坚持进行,展现出成熟教师团队研究的深度。各园一步一个脚印,关注教师专业提升的内需,引导教师回到最朴素自然的研究状态中。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序列化内容,各园所能找准教研内容靶向持续发力,整体主线清晰、坐标点贯通连缀,在有限时空里承载无限可能。
在各幼儿园的工作中,各位名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莉老师、戴杏霞老师、严瑛老师等为大家送出了理论价值高又极富实用性的课题研究讲座。谈海燕老师的STEM研究多次为大家讲座分享经验。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名师工作室成员更是勇挑重担,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带动各园教研团队的进步。年轻的顾逸民老师在幼儿心理研究、教育计划与实施、专业技能方面一鸣惊人,沈凯雅老师在基本功竞赛勇夺一等奖,顾敏莲、陆婧、钱萍老师指导幼儿和青年教师屡获佳绩等等。
工作室老师绽放出新的光彩。每一位成员在原有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工作室成员各有专长,并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这里表现为三个相互碰撞。
1.自身专长与新领域的碰撞。工作室成员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十分乐意吸纳全新领域的知识。例如:心理学、融合教育等。在接触过程中不断吸收内化,完善知识架构,形成更为是丰富的认知层次。并尝试与日常幼儿园课程紧密结合,焕发全新的活力。
2.原有经验与新视角的碰撞。工作室成员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型骨干,在工作室的努力下,许多专家带来了丰富的全新的信息,李俐、陆艳、张晓东、王海英、黄丽萍、蔡守龙、陆启威、张皎红、张春霞等专家的引领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扇窗。幼儿园课程正经历不断转型的过程,各位老师甘以空杯姿态接纳新的信息,并在与各位专家的现场对话中产生新的火花。
3.各园课程与新问题的碰撞。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新问题。 例如:生活环节的自主体验、幼儿表征问题、幼儿园空间的交流一直是所有幼儿老师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室老师们一直致力解决或优化这些常见的问题。戴杏霞老师的《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的自主表征》、刘寒老师的《主题背景下生活环节的价值依据》等就很好地为大家解惑。让活动经验不断生长。
砥砺十年、奠基未来。江阴幼教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赵玫工作室的老师们和儿童一起发现、聚焦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