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老师分享专著《儿童的秘密》 2022-04-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儿童的秘密》全书共14章,借助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秘密的内涵以及秘密对儿童的影响。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有关秘密的几个基础问题:什么是秘密?秘密的模式包括哪些?我们是如何体验秘密的。第四章聚焦小说中的秘密是如何体现多面自我。第五章和第六章讲清了秘密和隐私的关系。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提炼了秘密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拓展。第十二章至十四章是本书的关键,围绕儿童及秘密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展开。

文中列举了许多案例:

案例1:小女孩案例这件事情的本身是儿童对成人制定的规则的对抗,因为她认为这不符合她的需求。作为成人发现这个秘密后,应该揭穿她吗?不,秘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满足受限,现在是卡通杂志,以后还会有流行杂志,这只是孩子测试成人的一种方式。静下心来,关注内心,秘密说不定不攻自破。

案例2:宾的案例。宾大概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不被别人承认的陌生人,尽管奥得诺太太把他领回了家。或许家也不是那个真正的家,只是名义上的居住地而已。因此,宾一旦听到大猩猩在逃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他们都有着同样孤独而封闭的灵魂,所以他努力将大猩猩藏了起来。不过一旦大猩猩被发现,宾的秘密也就被公之于众。事实上,秘密越渴望被保守就越容易暴露,大猩猩最终被杀害了,宾的结局我不得而知,但他一定是痛苦的,以至于这份失去感会在记忆的碎片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案例3:假笑男孩的案例。假笑这个词多少带有一点贬义的意思,至少它隐藏了一部分秘密不为人知或者不想人知,更或许彼此之间缺少信任。笑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通过它表达对他人的喜爱和理解。真实的情况是,假笑大多数时候别人看得出,只不过彼此保持着“看破不说破”的状态,这也算是对各自秘密的尊重吧。前段时间,网上流行“假笑boy” 的表情包,但是只要再看他的生活照,就能发现职业笑和真笑的区别了。别说,3-5 岁儿童也有识别真假笑容的能力,发自内心微笑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有时候彼此分享秘密是“把你当成自己人”。

案例4:教会女子案例。 在这个片段中,一位几近疯狂的教会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连续不断的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明女子处于这段黑色记忆中的挣扎,大概会影响她的一生吧。因为她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空间里,时间被剥夺、内容被限制,虽然身体看上去是健康的,但不安而恐惧的灵魂每人会在意。这是一群和犯人精神领域没差别的存在。

秘密是每个人心中不为人知的小世界,对于成人来说拥有秘密就好比拥有了另一种生活的权利,公开?保密?分享?那都是各自生活背景下做出的自我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生存于这个世界,成人是的,孩子亦是。如果认识到儿童有权拥有自己的秘密时,那就离支持儿童的自主权不远了。他们心中的小门是打开的,只要我们愿意,一定会走进那个真实的儿童,说说悄悄话、聊聊日常事,心与心的沟通如此简单。“难以表达”不是障碍,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了解儿童的耐心和真心。
  从幼儿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和控制与他人交换信息的权利,应该说适宜的私密性有助于当事人具备一定的安全感,放松地袒露自己的心声,从而保证良好情绪情感的养成。何谓适宜的私密性,即与公共空间保持距离,但又不过分遥远。就像孩子在家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一个道理。在我们幼儿园每个班以及公共区域都会有一些秘密角,有的在楼梯下面的角落里、有的在户外的帐篷里、有的在走廊的建构角里。之所以这些半封闭的空间会成为孩子秘密体验的场所,是因为这里没有约束,没有成人的管教,或许还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彻底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小世界里,他们从外显的生活节律中得到了暂时的休整:闹情绪的时候,可以钻进去抱个娃娃独自缓和一下;两个好朋友发生矛盾时,气鼓鼓地走进去出来时又是手拉这手;心情愉悦的时候,和好朋友尽情地分享;难得有遥远的瞎想、暂时的放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私密空间里的物品也是儿童建构自己空间的关键,老师可有意地放置一些有助于幼儿沟通的物品,比如娃娃、靠垫等。当然幼儿自己的空间自己做主,他们空手进入也罢,他们以物代物也好,这都是他们作为一位行动者的自由所在。这些私密小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独立的小家,对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道德人格、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极佳的意义。

儿童时代是人的启蒙时期,也是秘密萌芽或者滋生的一段光景。秘密对儿童的作用首先就是帮助儿童形成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其次有助于责任感和同情心、羞耻心的初步建立。正确看待秘密对于儿童的积极作用会让我们科学理解儿童的错误:比如孩子有时候会说谎,其实他只是没有分清现实和想象的距离;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美工区的玻璃瓶而推说不知道,其实他只是害怕责备;比如孩子没有征得同伴同意便使用了玩具,这并不是偷,而是尚未明白物品的归属;区别在于成人的处理方式,如果将说谎和偷窃公之于众,那孩子自以为没什么的秘密就会被暴露在阳光下,成为人人唾弃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自尊。这时候需要我们私下巧妙地引导,为孩子保留心中为数不多的几抹月光。本来孩子秘密的建构方式和生成内容就是简单而纯粹的。这是成人视角。换成儿童视角也是不错地选择。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成人相比却是稀少了一点,但是依然具备独特性。儿童之间的秘密有着你我不懂的乐趣,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才会有许多的自发游戏,我们觉得没什么意思,他们确乐此不疲。好吧,只要他们快乐就好,本来游戏就没太多的正确错误之分。

不过秘密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弱点不受攻击,孩子们可能会知道有一些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难堪因此,他们会选择保持缄默,隐藏自己的某些做法。但“保持缄默”的后果却会影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或许他们还未真正走入社会,无法了解某个范围内独特的标准和规则。因此,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敞开心扉,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分享秘密对于我来说,孩子愿意分享秘密就是对我的信任,就好像收到来自孩子的礼物一样窃喜。所以,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午后晒太阳的时候聊聊不经意或者一冲动就冒出来的秘密,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小脸有着别样的兴奋,因为他将秘密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我们,而后又收获了一群同盟军。做幼师这么多年,感触最深的是我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爱哭爱笑、爱玩爱闹的孩子以不同的姿势表情展示着真正的自己。在学习如何做一个“真实”的人上,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然,前提是教师足够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来一分为二地对待。总之,教育与秘密的关系应该是:将儿童看成是一位拥有独立秘密的个体的前提下,通过教育,陪伴他们享受有点小秘密的生活本身。非常赞同这句话:“家长和老师引导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走向成年的唯一恰当途径有时候就是不要刨根问底地了解孩子们内心在想什么,不去了解孩子们到底在做什么,否则的话孩子的个性就很难真正发展。”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富就蕴涵在孩子们的性中。现在儿子长大以后,越发觉得孩子开拓除成人以外世界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让孩子们拥有一点点小秘密是一种快乐,这表示他的独立意识已前进了一大步。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回想自己不愿意将自己的某些感觉告诉父母的时候,是1997年来到南京踏入师范的第一年。在此之前,我是父母老师眼中活泼好学的模范生。离开成人的管束,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适应性和独立性如此之强,从每天一个电话渐渐减少为每周一个电话,“不告诉你”的事情逐渐增加,我的秘密空间越来越宽广。在成长的过程中,秘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晶,不被他人干扰和影响,把自己想要的、拒绝的、知道的、不明白的等等等等全部融进自己的独立思考中,从而蜕变成独一无二的那个我。可以说,拥有自己的秘密是我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另外,“保持缄默的人好像在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将自己和别人隔绝”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形容词:高冷、不合群、内向……久而久之大家不愿意靠近他,慢慢地他就会成为被大家孤立的人。这并非是单线导致的,而是长期双方“有意的拒绝”。如果真有哪一天,自己成为那个他,倒可以自我反问一下: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沟通的问题,也可能是情商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得到改善的。除了自身因素还有就是外部因素,任何事情到了最后都是一个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方向的同时处理好同外部环境的配合,比如朋友圈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出自《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所表达的这句话是最合适的相处状态,既不需要保持缄默,也更不必刻意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