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我见 ——“以学习任务群深化组块教学实践”学习心得 2023-08-1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我见

——“以学习任务群深化组块教学实践”学习心得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何洁

本次“以学习任务群深化组块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专家学者的每一场专题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拓展了我们的视界,提升了我们的认识,无疑是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一束束光。

下面,我就沈玉芬老师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思维本身,尤其将以思辨为特性的理性思维作为内容主题,是语文课程内容设计上的历史性突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旨在引导学生发展比较推断、实证辨析等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为核心。

本学习任务群有三大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的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二是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三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样的目标制定是根据遵循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从直觉思维到形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思维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言语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新版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都是采用读写一体化的方式构建的。阅读需要分享与交流,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表达方法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的基本路径。我们统编版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有许多都是带有思辨色彩的问题,通过这些思辨性阅读问题的讨论交流,就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表达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忆读书》:讨论是否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分组活动的经历。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在指导学生练习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发表自己的看法,辩证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现代生活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需要我们要抓住思辨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那找准这个思辨的切入点尤为重要。

1.抓住文本的矛盾处。看似存在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2.紧扣文本的陌生处。因为在文学作品当中,经常会存在一些让学生感到陌生的地方,它能够激发读者探究的欲望,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在文本的陌生处引导学生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去感受、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内涵。

3.关注人物的反常处。反常处就是指不同一般的情况,或者是违背常态的,违背常理的一些地方。激发学生的一种阅读的期待,在分析、探究和表达中激发学生这种思维的交锋与碰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比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许多李大钊反常的表现的句子,那这些反常的表现呢,就是预示着有事情要发生。学生能在人物的反常处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4.抓住文本的批判处。批判就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发现。比如《书戴嵩画牛》一文中,牧童为什么敢于直接指出大画家画中的问题?牧童的依据是什么?牧童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观点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明白不迷信权威,要敢于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体现出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整合单元资源,提供思辨的素材,然后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言语实践活动,建构一个思辨的场域,还应借助一些关键词语,或者方法给予学生思辨的支架,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由此促进学生提升表达能力,拓宽拓宽学生的思辨视角,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学习支架。

就如沈老师讲座中所分享的读故事不仅仅是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其故事当中的蕴藏的思维。故事当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当中藏着三张思维地图,通过解读故事中的思维地图,引导学生在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当中,来感受人物智慧,明辨是非善恶,领会生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