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花老师推荐书目《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2023-10-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读《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有感

       黄燕花

读魏忠老师的《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让我眼更亮,心更明。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大批发年代,仅靠我们教师课堂上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东西,分发给学生,已是极为有限且落伍的东西,远远不适合新时代学生的口味,他们也许知道的比老师更多,老师觉得这样的课堂还能坚持多久?教师不学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吗?能教出超出自己的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吗?回答是显然不能。

人工智能正促使教育重心转移。虽然人类的学习不同于人工智能学习,但智能通信设备却已实实在在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冲击着我们的技能教育、知识教育甚至智慧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智慧的传授方面,那无疑会被人工智能淘汰。因此,必须转変教育工作重心,让人区别于机器、保持人性。

何谓人性?如果说“过去我们讲人性讲的是人与野兽的区别;现在我们讲人性,要讲人与机器的区别”。未来的学生都是数字公民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和智能机器一起玩耍,长大和智能机器一起工作,如果每天都是做同样的工作,进行同样的思维模式,是很容易被机器替换掉的。必须保持对智慧的追求,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人类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奇妙的存在这就要求将教育的重点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情感、态度及创新能力的刺激上,转移到价值观的养成上,从而让自己真正区别于机器,发挥机器之不具备的优势,凸显人性。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回归人的本真。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影响到了教育,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等,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唯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学生的学习究其根本来说也只能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任何的技术都是被动的,只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人改変人自己。因此,人只能由人来教,只有人才能教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机器只能教人像机器那样思考。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麻省理工学院2017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这明确要求教育必须回归于人,回归初心,回归于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性,回归于培养人的判断力、创造力、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及良知良行。教育不是操作、操纵,更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他不应该被程序化,它是师生间的灵肉交流活动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和教学经验,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人是永远不会被机器感动的,只有在与人与互动交流中,人才会被感动、被感化,从而提升自己人格,形成良好价值判断,树立正确价值观,章显教育魅力。

魏忠老师说过:我教学生是教我不会的。听起来好像亳无道理,通过拜读他的大作,让我耳目新。他说道:“只有他们不会的,才是我所追求的,我可以通过请教学习,让学生获取他们所需求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自己”。这句话读起来也不无道理让我们为师者带着一双慧眼,揣着一颗慧心,让学生成为参天大树,你要他枝叶繁茂,必须加给他足够的营养,树冠有多大,根就有多深,我们只有从树根上开始,绝不能像有的人听了激动万分,听后依然不动。现选取其中一部分,结合《论语》学习,以及朱熹的学说,谈谈我粗浅的感受。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光为理,云影为气,湖面为镜,活水为书,天上的云影,眼中的景色映射在头脑中的是道。云影为何徘徊,规矩如何与人心动?曾为帝师的朱熹深感人间正气需要存天理,灭私欲,为“四书”做注,以经注为教育方法,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构建一元化教育思想。朱熹“名师、进士、游历、争斗、帝师、全オ”的成长逻辑融入了他的先知后行、格物致知、人不重要天地真理重要的教育逻辑。朱熹的教育太简单适用和工具化,以至于元明清三代照搬无误成为中国创造力最低的三个王朝。这是那个时代高手的朱熹万万没有想到的

他的选择至今在教育界和教育技术留有影子:既然沉重、繁杂的知识太多太重,就不应该各说其辞,用大一统的物理集中共享方式,能够节省社会资源和高效率地统一思想。造就了科举的“八股”,“标准化”了考试和录取制度,延伸到今天就是我们的全国统一高考、超级名校、精品课。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育要主动出击,打造教育智慧,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人、教育人、发展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