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莎执教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 2023-10-06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吴莉莎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2-10-05 执教地点:多功能教室 执教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参加对象:全校

认识角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第84-85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判断角,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

2、通过操作观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有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认识角

1、 师:(课件演示)这是小朋友每天上学佩戴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学生答: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三角形上还藏着我们的一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

师:那么这三个角藏在哪?谁来指一指?

师小结:小朋友指的不够规范,我们一般这样来指角,师示范。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指指其他两个角吗?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指,其余小朋友在下面一起指一指。

师:数学书的封面上有没有角呢?请小朋友在数学书封面上找一找,学着老师刚才的样子指一指。

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你指的和他一样吗?真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对“角”这个概念,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多数的认知是日常生活中的角。因此,这里教师设计了指角的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指一指,而后反问,这个点就是“角”?随后教师规范指角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角”不是一个点,而是从一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即数学概念上的角。随后用再指一指数学书封面上的角,进一步感知角。)

师:我们从红领巾上找到三个角,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了四个角,吴老师把其中的三个角移下来。(课件演示)

你们看,这些图形摆出了各种姿势,他们都叫“角”。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讨论一下)(生:都有一个尖尖的,两条直线)

师:对!这个尖尖的地方是个点(课件闪烁),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画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课件闪烁)(师板书画两条直线)。老师边指边带领学生读。顶点和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记号来表示这个角。

师: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是呀!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你能来指一指说一说屏幕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4、师:(多媒体演示)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角,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用手势表示。问:你们为什么都认为246个是角呢?那为什么第135个不是角呢?

师:看来,角都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体出发,经历从具体实物上将“角”移下来,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的过程,形成有关角的清晰表象。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引发学生思考,它们都是“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获得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5、找角

师:接下来啊,我们就要到生活中去找一找角。仔细看看,我们身边除了红领巾、数学书封面上有角,还有那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老师先来找一个(示范从顶点起指两条边,并说“这是一个角”)谁来找给大家看?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看好大屏幕,(课件演示)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出它们面上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钟面上的角在哪里?谁上来指一指?

媒体演示。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上都有角,请看。(多媒体演示,学生欣赏)

数角

师:(多媒体出示)角不光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图形上也有角呢!你能数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吗?数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小记号表示。(描一遍黑板上角的小圆弧)。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细心地数一数吧!

学生数。

师:数好了,请看大屏幕。(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后,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场景和图形中找角,尽可能的让学生发现身边某一平面上形态各异的角,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寻找。)

6、做角

刚才我们在一些物体的面和图形上找到了角,想不想做一个角?

(多媒体出示):这是两条分开的小棒,你有本事做出一个角吗?只有一根吸管,你能做出一个角吗?这是个圆,根本没有角,你能做出角吗?两根带孔的小棒能做出角吗?

师:这些材料都在你的信封里,开动脑筋!做好后展示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朋友真善于动脑,用每一种材料都做出了角。现在把材料都放回信封里吧!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师展示活动角。师:我们把这种能活动的角叫做活动角。

(设计意图:操作在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做角的环节我通过有层次的提问“两根分开的小棒,一根吸管,圆形纸片根本没有角”。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操作后,圆形纸片可以提问,还有其他折法吗?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做出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就都是角。这里通过摆、拼、折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二、角的大小

定义角的大小(试一试)

吴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活动角,你有办法它变大一点吗?你是怎么变的?变小一点呢?你是怎么变的?

师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当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板书:张开)

三、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

我们看吴老师和这个小朋友做的角,谁大谁小?为什么?(为了区分,这个带贴纸的是吴老师的)

2、 重叠法

师:吴老师还准备了一个角(分不出大小),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差不多?我一定要你比出个大小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上来试试看。

师:这样重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大小了,这个方法真好,我也来学学。我这样放对吗?(顶点不对齐)这样呢?(边不重叠)。那么重叠比较要注意些什么呢?(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

小结:当我们不能一眼看出两个角谁大谁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较,这种方法真不错。

请看大屏幕,我们再来比较几个看看。(多媒体演示)

一组左右、一组上下、一组边长不一样角大小相同、两组边长不一样角大小也不一样

小结:原来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而应该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设计意图:由活动角出发,请学生自己操作将角变大变小,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然后分两个层次,先是观察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角的大小差不多,观察法不再合适。学生交流讨论,上台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利用课件反复比较,巩固重叠的方法。接下来显现难点,比较不同边长的角的大小。学生容易被图形的大小影响,继续利用重叠法验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而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多媒体出示)

老师还带来了两个角,它们在钟面上,这也不好拆下来比一比,拆下来钟就不好用了。怎么办呢?四人小组讨论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个角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大格3小格)(这个钟面上的角不能拿下来,我这活动角可以拿啊,可以变大变小啊)

小结:看来,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最后设计比较钟面上角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知识,同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小结

看,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的新图形是?(角)我们还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关于角,它的秘密可多了,就等着你们去发现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