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随感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丁飒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 UbD)由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所著,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 “逆向设计” 理念,打破了传统 “先确定教学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进行评估” 的顺向思维,强调以 “理解” 为核心,从 “期望的结果” 出发,反向推导 “评估证据” 和 “学习体验与教学”,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能力的迁移运用。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尤为突出。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绘画、手工等基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而 “逆向设计” 理念恰好能引导美术教师跳出 “技能传授” 的单一框架,从 “学生需要理解什么、能运用什么” 的角度出发,设计更具深度和意义的美术课程,真正让美术教育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一、逆向设计三阶段:重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流程

确定预期结果 —— 明确 学生需要带走什么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思考:“通过这节课 / 这个单元,学生需要理解哪些核心概念?掌握哪些关键技能?形成哪些价值观或情感态度?” 而非 “我要教学生画什么、做什么”。预期结果的确定需要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同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小学三年级 “秋天的色彩” 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可能会直接确定 “教学生用油画棒画秋天的树林”,而基于逆向设计的 “预期结果” 应更聚焦 “理解”: 

确定评估证据 —— 明确 如何证明学生已理解

评估证据是检验 “预期结果” 是否达成的关键,需要超越传统的 “作品打分”,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 “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评估证据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比如 为班级秋天主题班会设计黑板报版面”“为家人创作一幅秋天的贺卡,并用文字说明创作思路。这类任务能直接检验学生的 应用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将 秋天的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作品分析: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不仅看 画得像不像、做得好不好,更看作品是否体现了核心理解 —— 比如在 秋天的树林作品中,学生是否运用了秋天的典型色彩,是否通过色彩搭配表现出了秋天的氛围(如温暖、宁静)。

口头表达: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对作品的解读,比如 你在画秋天的田野时,为什么用了渐变的黄色?”“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里最能体现秋天的美?,以此检验学生的 解释”“释义能力。

自我评估与同伴互评:让学生根据 预期结果制定简单的评估标准(如 是否用了秋天的颜色”“是否有自己的创意),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 自知洞察能力。 

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 —— 明确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在确定了 “预期结果” 和 “评估证据” 后,教师再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确保每个活动都能为 “理解” 服务,而非单纯追求 “热闹” 或 “有趣”。设计时需遵循 “WHERETO” 要素(Where, Hook, Explore, Rethink, Evaluate, Tailor, Organize),让教学逻辑更清晰。

二、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 “教技能” 到 “育素养”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常陷入 “技能本位” 的误区,教师将重点放在 “教学生怎么画、怎么剪”,学生则机械模仿,作品千篇一律,难以形成真正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启示我们,美术教学的核心应是 “育素养”—— 通过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能力。教师需从 “技能传授者” 转变为 “理解引导者”,在设计教学时先思考 “学生需要理解什么”,再围绕 “理解” 设计技能教学和创作活动,让技能成为 “表达理解” 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

(二)优化评估方式:从 “单一打分” 到 “多元证据”

传统美术评估多以 “作品分数” 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素养发展。书中的 “评估证据” 理念提示我们,小学美术评估应走向多元化:既关注作品本身,也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口头表达、自我反思;既包含教师评估,也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同伴互评。例如,在 “节日贺卡设计” 单元中,评估证据可以包括 “贺卡作品(美术表现)”“创作思路说明(解释、释义)”“小组讨论中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洞察)”,通过多维度证据,更全面地判断学生是否理解 “贺卡设计与节日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聚焦学生主体:从 “教师主导” 到 “学生探究”

“逆向设计” 强调以学生的 “理解” 为核心,这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反思主动建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 “灌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探究性活动,如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对比不同风格的作品、尝试用不同材料表达创意等。例如在 “对称美” 单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事物(如蝴蝶、窗户、剪纸),自主探究 “对称有什么特点”,再通过创作 “对称图案” 巩固理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对 “对称美” 的深度认知。

(四)强化文化关联:从 “孤立创作” 到 “文化浸润”

美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 “理解六侧面”(如释义、移情)强调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这启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强化 “文化关联”,将美术知识与传统文化、生活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中理解文化意义。例如在 “春节美术” 单元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剪窗花、画年画,更要引导学生理解 “窗花为什么要剪福字”“年画中的人物有什么吉祥寓意”,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目标。

、总结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 “理解” 为核心的逆向设计理念,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教学设计框架和实践路径。它让我们意识到,小学美术教学不应是 “技能的堆砌”,而应是 “理解的建构”—— 通过逆向设计,从 “预期的素养结果” 出发,设计多元化的评估证据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仅掌握技能,更能理解美术的本质、感受美术的魅力、运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我,最终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将 “逆向设计” 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能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激发创造力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