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李力加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李力加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

仇路路

李力加教授的《美术欣赏课怎么上》一书,以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揭开了美术欣赏课的“神秘面纱”。在很多人看来,美术欣赏不过是“看画说话”,但李教授却用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核心阵地,是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通读全书,我对美术欣赏课的本质、方法与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日常教学找到了清晰的路径。

一、美术欣赏课不是“看图识字”,而是“文化解码”

      李教授在书中开篇就直指痛点:当下很多欣赏课沦为“知识灌输”,教师照着课本念作者、年代、流派,学生被动记笔记,最终将“欣赏”变成了“背诵”。 李教授认为,真正的美术欣赏课,是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看文化”。它不是简单的“审美愉悦”,而是让学生学会“解码”——从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入手,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语境、艺术家的情感与时代的精神。比如书中提到,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不能只说“画得像”,而要引导学生观察马的肌肉线条如何传递“奋进”的力量,联系抗战背景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这种“元素—情感—文化”的递进式解读,让欣赏课从“看表象”走向“悟本质”,真正实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落地。

二、从“讲授”到“引导”,构建多元鉴赏路径

      关于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李教授在书中提出了“拒绝套路,回归真实”的原则。他反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艺术特色—意义影响”的固定流程,认为这种模式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结合书中案例,我总结出几点实用的方法要点:

      一是“问题链驱动”。李教授主张用“真问题”激活思维,而非“是不是”“好不好”的封闭提问。比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可以问“旋转的线条让你想到什么?这种笔法和画家的心情有关吗?”“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容这幅画,会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引导学生调动感官体验,建立与作品的“情感联结”。书中提到的“问题树”模型——从核心问题发散出分支问题,再聚焦到文化本质,让我明白:好的问题是欣赏课的“指南针”。

      二是“情境重构”。很多学生对古代艺术品感到陌生,是因为缺乏对创作语境的理解。李教授建议通过“时空穿越”式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走进”作品。例如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让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推测他们的身份与心情;结合南唐的历史背景,思考画家为何要“偷偷”记录这场夜宴。这种情境不仅让作品“活”起来,更让学生理解:任何艺术品都是时代的“镜子”。

     三是“跨界联结”。美术作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连。书中提到一个案例:欣赏齐白石的《墨虾》时,教师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墨色的韵律”;再引入老舍给齐白石出的“命题画”故事,理解“画中有诗”的中国美学。这种跨界融合,让欣赏课从“单一视觉”变成“多感官体验”,也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整体性。

三、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鉴赏的“主角”

李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欣赏课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更不是作品。”这一点彻底颠覆了我的教学观念。以往我总担心学生“看不懂”,习惯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结果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学生的眼神越来越黯淡。书中提出“倾听学生的‘原生态解读’”理念,让我深受震撼。李教授记录了一个案例: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有学生说“这画乱糟糟的,像打翻了颜料盒”,教师没有否定,而是追问“哪里让你觉得乱?这种‘乱’让你想到什么场景?”最终学生联系到“战争的混乱与痛苦”,这种从“不懂”到“理解”的过程,正是鉴赏能力生长的轨迹。这让我明白:教师要做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保护疑问”,让学生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

     为了让学生成为主体,李教授建议构建“对话式课堂”。比如组织“小组艺术法庭”,让学生分成“支持派”和“反对派”,就“这幅作品是否有价值”展开辩论;或者开展“我是策展人”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品、撰写标签、布置展厅。这些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研究者”,他们的审美判断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更重要的是,李教授提醒我们要“尊重差异”。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点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必然多样。面对学生“离经叛道”的想法,教师不应急于纠正,而要思考“这个想法背后有什么依据?”这种包容的态度,才能让课堂成为“多元思维的沃土”。

四、从“打分”到“成长”,让评价成为鉴赏的“助推器”

     美术鉴赏的评价,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李教授在书中批判了“看学生是否记住艺术家生平”的传统评价方式,提出“过程性评价”的理念——评价的核心不是“结果”,而是学生鉴赏能力的“生长轨迹”。书中提到的“三维评价标准”让我深受启发:一是“感受力”,看学生是否能调动感官体验作品(如“能否用词语描述色彩带来的情绪”);二是“思考力”,看学生是否能联系文化背景解读作品(如“能否说出这幅画与时代的关系”);三是“表达力”,看学生是否能清晰传递自己的观点(如“能否用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这种评价跳出了“标准答案”的桎梏,关注的是学生的“素养发展”。

五、从“课本”到“生活”,让鉴赏课落地生根

    书中的案例是最打动我的部分,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日常教学的不足,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比如“民间剪纸欣赏课”案例中,李教授没有让学生直接临摹,而是先带学生采访社区的剪纸艺人,听他们讲述“剪喜鹊登梅是为了祝福新人”“剪福字要倒着贴的寓意”。学生在与艺人的对话中,理解了剪纸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生活的祝福”。随后的课堂上,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的生活故事融入剪纸创作,有的剪“奶奶做饭的场景”,有的剪“弟弟过生日的画面”。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欣赏课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的艺术品”,要连接生活、扎根文化,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艺术”。

      另一个“城市雕塑欣赏”案例也很有启发。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的经典雕塑,而是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校门口的雕塑、公园的纪念碑、商场的装饰。学生们发现:有的雕塑让人感到“温暖”,因为它的曲线像拥抱;有的雕塑让人感到“严肃”,因为它用了坚硬的金属和垂直的线条。在讨论“小区该不该放抽象雕塑”时,学生们甚至考虑到“老人可能看不懂,要不要加个说明牌”。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鉴赏,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就在身边,审美判断与生活息息相关。

五、结语

     合上书页,李力加教授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美术欣赏课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纷繁的视觉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审美坐标,成为有文化、有温度的人。”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上欣赏课”,更让我明白:欣赏课的本质是“育人”——它培养的不是“艺术评论家”,而是懂得用审美眼光看待世界、用文化视角理解生活的“完整的人”。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或许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但可以通过欣赏课,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在梵高的星空下感受生命的热烈,在《清明上河图》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民间剪纸里体会生活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李教授笔下“美术欣赏课”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