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评:
这篇论文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三会” 目标,以 “说数学” 为核心载体,搭建了儿童数学思维可视化的完整实践路径,尤其贴合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阶段性需求,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
从六年级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面临分数意义深化、四则混合运算算理理解、复杂问题解决策略(如转化、假设)等重点难点,常出现 “会做不会说”“能算不懂理” 的问题。论文提出的三大策略精准破解了这一痛点:“立足学情选表达时机” 强调教师的 “等待与点拨”,恰好适配六年级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较强但表达逻辑易断层的特点,能避免因教师急于纠错而打断学生思维;“元素表达显思维” 中,图式标注、旧知联想、思维导图等方式,直接对应六年级 “分数意义”“解决问题的策略” 等核心内容 —— 比如用 “标注单位‘1’”“联想三年级分数旧知” 帮助学生抽象分数本质,用 “转化图式” 讲解不规则图形面积,让抽象算理与策略变得可看、可讲、可悟;“反思评价促能力” 倡导的 “儿童化语言讲题”“视频推送展示”,既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展示欲与数字化学习习惯,又能推动他们从 “解题者” 转变为 “说理者”,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初中数学学习做好思维衔接。
整篇论文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所有策略均以小学数学(尤其是中高年级)具体教学案例为支撑,比如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意义” 等案例,几乎可直接迁移到六年级课堂,真正实现了 “理论落地教学”,对一线六年级数学教师极具参考价值。
二、推荐理由
1.精准解决六年级教学核心痛点
六年级教学中,“学生思维隐性化” 是普遍难题 —— 学生能算出答案,但教师难以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策略。论文的 “说数学” 策略,让学生通过 “说条件”“说思路”“说反思” 暴露真实思维过程,教师可精准发现学生对 “分数单位”“运算顺序依据”“转化策略本质” 等难点的理解漏洞,及时针对性指导,避免 “假性掌握”,这对小升初阶段的知识夯实至关重要。
2.策略具体可操作,无需额外 “二次开发”
论文提供的策略均附带小学数学典型案例,且与六年级教材重点高度契合。例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例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 时,可直接借鉴 “标注单位‘1’+ 联想旧知” 的方法;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时,可沿用 “数方格引发认知冲突→说转化过程→图式呈现路径” 的步骤,无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设计适配方案,能快速融入日常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3.契合新课标要求,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标强调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一目标在六年级尤为关键(需为初中数学的逻辑表达奠基)。论文通过 “说数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让 “核心素养” 不再是抽象概念 —— 比如学生讲解四则混合运算时,需说明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依据”,实质是在践行 “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阐述道理”,直接对接新课标育人要求。
4.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高阶思维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与表达能力,论文倡导的 “小组合作质疑”“个性化讲题”“视频展示反思”,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例如,让学生录制 “讲题视频” 并在班级推送,既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深度梳理思维(如验证 “不规则图形周长转化” 的合理性),又能通过同伴互评拓展解题视角,培养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符合六年级学生 “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 转变的学习需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