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蕾:《新课堂“怎么办”》读后感 2025-09-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新课堂“怎么办”》读后感

教育,是国之根本;课堂,是教育主阵地;教师承担着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新课堂究竟该怎么办?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打造高效、活力、创新的课堂呢?读了《新课堂“怎么办”》后,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并将实施于我的数学课堂中。

一、 更新课堂理念

传统的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堂中,我们要更新课堂理念:以学生中心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学习需求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了解,因材施教。例如,现在学校开展的分层教学,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提升练习,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练习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提升练习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拓展练习让有能力的孩子发挥更大的潜力。同时,课堂中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去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创新,积极解决问题。可以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 
    二、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在新课堂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更直观,更强烈,增强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新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等,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便捷的手段。例如,数学课常用的希沃工具,集合了多种教学功能,如计时器,时钟,展台,数学智力游戏等功能,不仅呈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践行深度学习

约翰·哈蒂认为理解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抽象拓展层次”,它们分别指“一个观点”“许多观点”“相关观点”和“拓展性观点”。前两个层次是表层学习,后两个层次是深层加工。浅层的学习、记忆都是知识点,只能是单向的。深度学习是完整的学习。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真正地学,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在学,在于都能有深度地学。怎样才能落实深度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形,如建筑物中的三角形屋顶、足球的圆形形状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利用故事、游戏等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如小兔子拔萝卜,第一天拔了几个,第二天又拔了几个,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提出趣味性问题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问学生“如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如果再把其中的一份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小份又是原来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谜语、脑筋急转弯等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可以出谜语“有方也有圆,指针告时间”让学生猜出是钟表,进而引出对圆形和长方形等图形的认识。
    2、引导自主探究

1)提供探究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多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尝试拼在一起,观察能发现什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方法和思路,对于学生的独特想法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小组合作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在小组合作中,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引导,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促进知识整合
   1)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对比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点。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跨学科融合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位置关系;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可以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的美,并自己动手创作对称图形。
    4、强化思维训练
  1)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例如在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否合理,解题方法是否唯一等。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质数一定是奇数吗?合数一定是偶数吗?”
   2)发展创造性思维
    提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并说一说自己的创意。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小制作、数学实验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5、及时反馈评价
  1)多元化评价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
   2)及时反馈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例如在课堂练习中,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新理念,将指引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