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娣《新课堂“怎么办”?》读书笔记 2025-09-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新课堂“怎么办”?》读书笔记

张钰淑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我认真阅读了杨九俊等编著的《新课堂“怎么办”?》一书。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对新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一、新课堂,新在哪里?

《新课堂“怎么办”?》一书开篇便提出了“新课堂,新在哪里?”的问题,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新课堂新在理念、新在目标、新在方式、新在评价。

1. 新理念:新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目标:新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3. 新方式:新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4. 新评价:新课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过程、合作能力等方面。

二、新课堂,小学数学教师怎么办

面对新课堂带来的新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课堂“怎么办”?》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1.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新课堂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具体措施:

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优化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方面。

具体措施: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核心素养的机会。

3.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措施: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4.改进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具体措施: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过程、合作能力等方面。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三、新课堂,我的实践与思考

在阅读《新课堂“怎么办”?》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尝试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案例一: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分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每一份的大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对分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二: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画方格等方法,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最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三: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活动。学生们分工合作,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制作了统计图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统计知识,也提高了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堂,任重而道远

新课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新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五、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购物、游戏等场景学习加减乘除。

2.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例如通过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方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 《新课堂“怎么办”?》一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新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