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发生在课堂上
——读《新课堂“怎么办”》有感
暑假领书时,所剩的选择已经不多。扫了一眼书名,选择了这本书——《新课堂“怎么办”》。翻开目录,十分惊喜,书中共罗列了20条心课标下课堂面临的“怎么办”,从“为何”“是何”“如何”等方面透彻地向教师们讲解,引导老师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成为自觉的、明白的实践者,真正打通课堂“最后一公里。
书中介绍的话题如“大概念”大作业观“等都是当下热门的话题,粗粗浏览一便,对当下的热点也便能略知一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篇目是这一篇《怎样让教学具有美的意味》。书中谈到美的教学应当有四重境界让我对美的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
第一重,有如春风拂面。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学的美,这种美和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温暖的一言一行、教学风格,会让学生变得更愿意亲近老师,更愿意听老师讲,也更愿意和老师讲。书中以李吉林老师为例,介绍了李老师在学校只穿暖色调的衣服并持续了一辈子,因为她认为暖色调会让小朋友变得心情明媚。教学的美,原来可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只要你用心一些。现在想来,我的教学风格的确是有些粗放,板书有时候过于凌乱,缺乏美观。给学生和功能批改作文的时候,字写的也比较潦草,有时候学生甚至都看不懂我的字。现在想来,过于潦草的字迹应该给学生做了极不好的示范。美的教学应当是如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吹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重,有如夏夜繁星。夏夜是喧闹的,夜空是静谧的。美的教学应当让学生从喧闹总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寂静。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深度的思考。小手如林的课堂固然热闹无比,但是学生的思维真的走进深处了吗?美的课堂不应追求“小手如林“的 浅表性热闹,更应关注学生能够磕磕绊绊地、真实地往上生长。美的课堂设计应当朝向精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摆脱学习“舒适区”,进入真正的“学习区“,学生能够在热闹的课堂上,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深邃的思考。
第三重,有如秋之满月。美的意蕴充满了整间教师,学生都沉醉其中。现在的我,当然缺乏这样的能力。但是身边这样的老师却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曾经搭班的数学许老师,临近毕业时,学生需要写一封信老师,我们班大多学生的写信对象都是许老师。在他们的笔下,数学老师的课堂氛围是圆满的,总是活泼有趣,大家都乐在其中;数学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也是圆满的,总能想出有意思的记忆方法,大家都佩服不已。美的教学,应当追求圆满,这圆满应当是建立在教师圆满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背后下苦功,多钻研。
第四重,有如银装素裹。教师应当是学科的中介,经由自己身体力行,将学科介绍给学生,学生应当被这门学科所折服,学生收获的应当是素养。教师应当时常反省自身,当低下头时,才能发现身下的路;当蹲下身时,才能嗅到脚边的花。
美的教学,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追寻的方向,让每一个孩子在美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加丰盈、广阔的人生体验,应该是我们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