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汤明清名师工作室陈徽三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目标定位
江阴作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舞蹈资源(如“渔篮虾鼓”等)。作为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我将以“传承·创新·融合”为核心理念,立足本土非遗舞蹈的挖掘与活化,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探索非遗舞蹈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实践路径,助力文化传承与学科教学双提升。
总体目标:
三年内成长为区域非遗舞蹈研究领域的青年教师。构建“非遗舞蹈+”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案例与资源包。推动非遗舞蹈与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艺术创造力。
二、分阶段实施计划
第一年:扎根基础,夯实研究能力
1. 理论学习与田野调研
系统研读非遗保护、舞蹈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专著(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等),撰写读书笔记10篇。
走访江阴非遗传承人、文化馆专家,完成3-5项本土非遗舞蹈的口述史采集与影像记录(如“荡湖船”“蚌舞”)。
2. 教学能力提升
参与工作室“非遗进校园”项目,设计并实施2-3节非遗舞蹈体验课,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教案。
观摩名师公开课,学习非遗舞蹈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融合策略。
3. 成果产出
完成1篇非遗舞蹈现状调研报告(如《江阴非遗舞蹈的传承困境与突破路径》)。
申报校级课题《非遗舞蹈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实践研究》。
第二年:深化研究,构建课程体系
1. 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
开发“江阴非遗舞蹈”校本课程模块,按年级分层设计(如低年级:舞蹈游戏化体验;高年级:文化内涵解析+创编实践)。
联合信息技术教师,制作非遗舞蹈微课视频(如3D动态分解动作、历史背景动画)。
2. 实践创新与跨学科融合
尝试“非遗舞蹈+语文”跨学科教学(如以“马灯舞”为素材创作儿童诗剧)。
指导学生参加市级艺术展演,编排原创非遗舞蹈作品(如结合“徐霞客文化”的现代舞改编)。
3. 成果产出
发表1篇省级期刊论文《非遗舞蹈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
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含教案、课件、视频、评价量表)。
第三年:辐射推广,形成品牌效应
1. 成果提炼与推广
举办“江阴非遗舞蹈教学成果展”,邀请区域内外学校观摩交流。
通过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线上讲座或工作坊(如“非遗舞蹈创编的‘三化’原则:生活化、游戏化、时代化”)。
2. 深化课题研究
申报市级重点课题《非遗舞蹈活态传承的校本化实践研究》,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模式。
探索“非遗舞蹈+数字技术”路径(如开发AR互动体验程序,让学生通过手机扫描学习舞蹈历史)。
3. 个人成长目标
指导学生在市级以上艺术竞赛中获奖,提升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与支持需求
1. 资源支持:
申请工作室专项经费,用于田野调研、设备采购(如动作捕捉仪、VR设备)。
联合文化馆建立非遗舞蹈实践基地,定期邀请传承人进校指导。
2. 团队支持:
与工作室成员组建“非遗舞蹈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课程开发、论文撰写。
3. 时间管理:
制定每周“非遗研究专属时间”,平衡教学与科研任务。
利用寒暑假集中完成田野调查与课程设计。
四、预期成果与影响
1. 学生层面:通过非遗舞蹈学习,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艺术表现力与创新能力。
2. 学校层面:形成非遗舞蹈特色品牌,助力学校获评“非遗传承教育示范校”。
3. 区域层面:为江南地区非遗舞蹈的校本化实施提供江阴经验,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五、结语:
非遗舞蹈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作为青年教师,我将以三年规划为起点,深耕本土资源,创新教育实践,让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文化传承与美育改革贡献青春力量。
制定人:陈徽
日期: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