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华梅: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与未来 2025-09-1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与未来

——读《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实施、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后感

读完《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实施、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晰的数学教学新图景——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计算和公式,而是孩子们手中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是伴随他们成长的一种思维方式。

文章指出的问题非常现实。很多数学课堂仍然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反复练习题目,却不知道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比如以前教“比例”的时候,我可能更侧重于教学生如何计算比例题,追求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但这篇文章提醒我,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是“快”和“对”,而是“懂”和“用”。

文中提到的“真实情境”设计让我深受启发。比如在教六年级“比例尺”时,我不再只是让学生计算地图上的距离,而是让他们分组设计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孩子们需要实地测量教室、操场、花坛的尺寸,再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动手绘制地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还学会了测量、估算、协作,甚至有的小组还创意地加入了图例和装饰——数学课悄然融合了美术、科学和实践能力。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百分数”的应用。我设计了一个“家庭月度消费分析”的项目,让孩子们回家记录家里的支出类别,再用百分数表示各项支出的占比,最后提出节约建议。一个孩子发现自家点外卖的支出占比高达30%,他认真提出“每周减少两次外卖”的建议,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这样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财务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文章强调的“多元表征”也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不再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装沙实验、画图比较、语言描述等多种方式去发现和表达规律。有的孩子用手势比划,有的用实物操作,有的举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冰淇淋桶和甜筒),课堂顿时生动起来。

最让我认同的是文中“教—学—评一致”的理念。我现在会在单元学习前就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并在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作品等多种方式评价他们的进步。比如在学习“统计”时,孩子们分组完成一份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从设计问卷到数据整理,再到分析建议,全过程我都关注他们的合作、思考和表达,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数据对不对。

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育人。它帮助我们跳出“知识本位”的惯性,真正关注学生能否用数学思维去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它提供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方法——从目标设定到活动设计,从过程实施到效果评价,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建议和案例支持。

我相信,当我们真正把数学与孩子的世界相连时,数学就不再是一门令人害怕的学科,而会成为他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而这篇文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这种教学转型的一份宝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