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本土教学,构建工程教育体系——读董泽华《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有感 2025-09-18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作为江阴市一名小学科学老师,细读董泽华教授《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立足本土资源、衔接学科知识、聚焦实践能力”的观点,与我在校园的教学实践产生强烈共鸣。董教授强调“工程教育需落地具体教学场景”,这让我愈发清晰如何将论文理念转化为贴合江阴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让工程思维在本土课堂生根发芽。

董教授在论文中提出“纵向递进的课程链”,这一理念在我设计的“校园节水小工程师”系列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江阴虽水资源丰富,但培养学生节水意识至关重要。结合三年级 “水的形态变化”、四年级“水资源利用”知识点,我搭建了阶梯式项目:三年级让学生观察校园水龙头滴水现象,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滴水计量器”,记录一天浪费水量;四年级则升级挑战,利用废旧材料设计“节水水龙头配件”,有小组用橡胶塞和导管制作出“按压式节水阀”,安装在校园卫生间后,每月可减少近 20 吨水消耗。这种从“观察记录”到“创新设计”的递进,完全契合董教授“按学生认知规律搭建课程阶梯”的主张,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程实践对本土生活的意义。

论文中“跨学科整合”的观点,在我校课后服务工程社团的“校园小菜园灌溉系统”项目中尤为凸显。江阴多阴雨天气,小菜园常因积水烂根。社团学生结合科学课“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数学课“坡度计算”、美术课“装置设计”知识,分工协作:科学小组设计利用杠杆原理的“自动排水阀”,数学小组测算菜园坡度确定排水管道角度,美术小组则优化装置外观使其融入校园环境。最终建成的灌溉系统,既能在雨天自动排水,又能在晴天手动浇水,还获得了江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正印证了董教授所言“工程问题的解决,本质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董教授还特别指出“评价应关注实践过程”,这改变了我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在“班级废旧物品改造”项目中,我不再仅看学生最终作品,而是参考论文中的“过程性评价”方法,记录学生从“发现校园废旧纸箱堆积问题”,到“查阅资料设计收纳箱”,再到“测试调整箱体承重”的全过程。有个小组虽最终作品不够精美,但在改造过程中尝试了3种不同粘合方式,我仍给予高分,并在评语中肯定其探究精神。这种评价方式,让更多江阴学生敢于在工程实践中试错、创新。

读完董教授的论文,我更加明确:江阴小学的工程教育,需扎根本土校园场景,以论文理念为指引,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未来,我会继续围绕“江阴长江生态保护”“校园低碳生活”等主题设计项目,让工程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本土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