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的习题课 2025-09-2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稽建国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18 执教地点:江阴初级中学 执教内容:制取氧气的习题课 参加对象:所有集团教师
本次习题课围绕“制取氧气”核心知识点展开,整体答题情况反映出同学们对基础原理掌握较好,但在细节应用和实验思维上仍有提升空间,具体点评如下:
一、亮点与进步
1. 基础概念掌握扎实:多数同学能准确区分2种制取氧气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常温)的反应原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且能清晰判断反应类型(分解反应),答题准确率超80%。
2. 实验装置识别清晰:对于“固固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的选择,以及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的匹配,同学们能结合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及氧气性质准确判断,体现了对实验装置选择逻辑的理解。
二、典型问题与不足
 
1. 细节疏漏高频出现:
- 书写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时,约30%同学遗漏“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操作描述,或未标注反应条件“加热(△)”;
- 回答“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时机”时,部分同学误答“导管口有气泡就收集”,忽略“气泡连续均匀冒出”的关键条件,导致收集气体不纯。
2. 实验误差分析能力薄弱:针对“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氧气纯度不足”等误差分析题,多数同学仅能列出1-2种原因(如装置漏气、未待气泡均匀冒出就收集),无法全面关联“反应物用量不足”“排水法时集气瓶未装满水”等细节,实验思维的完整性需加强。
3. 迁移应用能力不足:对于“用双氧水制氧气时,更换不同催化剂(如硫酸铜溶液)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类拓展题,同学们难以结合“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物质量”的核心原理分析,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有待提升。
三、后续学习建议
1. 抓细节,建“易错点清单”:整理本次习题中高频出错的细节(如化学方程式条件、实验操作步骤),形成个人“易错点清单”,避免重复失误。
2. 练思维,做“实验逻辑拆解”:针对误差分析、实验改进类题目,尝试按“反应原理→装置选择→操作步骤→产物收集”的逻辑拆解,逐步培养“多维度分析问题”的实验思维。
3. 多迁移,结合实际场景练题:主动练习“实验室制氧气与工业制氧气对比”“不同制取方法的成本与环保性分析”等拓展题,通过场景化练习,提升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