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动为桥,护持幼儿成长
——《高质量师幼互动》读书笔记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幼儿园 方琴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最常做的事便是与孩子们互动,却常困惑于如何让这些互动更有价值、更能助力孩子成长。近期我阅读了《高质量师幼互动》一书,犹如一盏明灯,清晰剖析了师幼互动的本质与方法,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将师幼互动定义为“幼儿与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环节”。书中强调,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并非简单的“教师说、幼儿听”,也不是无目的的游戏打闹,而是具备明确教育目标、充满尊重与理解的双向交流。这种互动不仅能满足幼儿情感需求,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幼儿认知发展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实践层面,书中提出了多项可落地的策略,让我深受启发。其一,“观察先行”是互动的基础。书中指出,教师只有精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情与需求,才能找到互动的“切入点”。比如幼儿反复堆叠积木却总倒塌时,教师不应直接上手帮忙,而是先观察他的情绪——是烦躁还是坚持?再判断他的需求——是需要技巧指导,还是单纯想发泄情绪?此前我常因急于“解决问题”忽略观察,导致互动效果不佳,今后定会将“先看再动”记在心上。
其二,“积极倾听”是互动的关键。书中提到,幼儿的表达往往不够清晰,可能是碎片化的词语,也可能是肢体动作,教师需放下“权威者”的姿态,用专注的眼神、耐心的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有次班上孩子拉着我看他画的“乱糟糟的线”,我起初敷衍说“真好看”,后来才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知道,那是“妈妈下班回家的路”。若当时能认真倾听,定会捕捉到他对妈妈的思念,这正是书中强调的“倾听背后的教育价值”。
其三,“支持性回应”是互动的核心。书中将回应分为“指令性”“否定性”“支持性”三类,明确指出只有“支持性回应”才能促进幼儿发展。比如幼儿想尝试自己穿衣服却穿反时,不说“你穿错了,我来帮你”,而是说“你已经能自己穿衣服啦,真厉害!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把袖子转过来好不好?”这种回应既肯定了幼儿的努力,又引导他主动解决问题,而非依赖教师。此前我常用“不对”“不行”等否定性回应,现在才明白,不当的回应会挫伤幼儿的自信心,而支持性回应才是“给孩子力量”。
除了具体策略,书中关于“师幼互动中的情感联结”的内容,更让我触动颇深。高质量的互动,先有‘情’,再有‘教’。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是互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记得班上有个内向的孩子,刚入园时从不说话,我每天主动和他打招呼、陪他玩积木,哪怕他不回应,也坚持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交流。两周后,他突然在我帮他擦鼻涕时说“谢谢”,那一刻我才明白,情感的联结或许不会立刻见效,但只要教师持续付出真诚,孩子定会感受到。这与书中“情感是互动的‘润滑剂’”的观点不谋而合。
读完这本书,我也反思了自己过往的不足。比如有时会因工作繁忙,将互动简化为“完成任务”——提醒幼儿喝水、洗手、排队,却忽略了互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没能站在他们的视角理解需求。正如书中所说:“师幼互动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与幼儿的共舞’。”今后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互动的主角是幼儿,教师的角色是“陪伴者”“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与生命力的孩子,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高质量师幼互动》让我明白,好的互动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教师多一份观察、多一份倾听、多一份理解。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将书中的理念融入日常,用高质量的互动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被尊重、被接纳的环境中,大胆探索、快乐成长——这既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也是我作为幼儿教师最朴素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