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小小哲学家:《儿童哲学的意义》给我的教育启示
江阴市礼延实验幼儿园 贡海英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我曾无数次面对孩子们那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时间有尽头吗?”“小花草会感到疼痛吗?”以往,我或是简单回应,或是巧妙转移话题,甚至有时会因为问题太过“棘手”而感到些许无奈。直到阅读了《儿童哲学的意义》这本书,我才恍然意识到,那些我曾经视为“童言无忌”的提问,原来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哲学思维的萌芽,是他们对世界最本真的探索。
《儿童哲学的意义》一书深刻阐述了儿童天生具备哲学思维能力的观点。书中指出,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疑问并非无知的表现,而是哲学探究的起点。他们的思维不受既定框架的束缚,能够以新鲜的视角提出那些被成年人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这种能力不是需要通过教育“植入”的,而是需要被识别、尊重和培育的珍贵潜能。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记得四岁的乐乐曾经看着雨水顺着玻璃流下,突然问道:“雨滴会感到孤独吗?”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可能会简单地回答“雨滴没有感觉”。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关闭了一扇探索之门。按照《儿童哲学的意义》中的理念,更好的方式是反问:“你为什么觉得雨滴可能会孤独呢?”从而引导孩子展开思考和表达。
书中强调的“对话式教学”理念给我的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成为孩子们思考的伙伴和引导者。我们班设置了“哲学角”,每周会有“小小哲学家”讨论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当给予适当引导时,孩子们能够进行令人惊叹的深度思考。他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辩论,甚至能够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这种过程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显著提升了语言表达和社交技能。
《儿童哲学的意义》还让我重新思考了教师在幼儿哲学教育中的角色。我们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而是思考环境的营造者、好奇心的保护者、探索过程的陪伴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最初让我感到不适应,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自由探究中展现出的兴奋和成长时,我确信这是更加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阅读这本书也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在幼儿园阶段引入哲学思考是否为时过早?书中以丰富的案例表明,幼儿期正是哲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天然地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思维尚未被固有的模式所限制,这正是培养哲学思维的最佳时机。通过适当的引导,哲学思考不仅不会“超纲”,反而能够促进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应用书中理念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幼儿的哲学活动。例如通过绘本阅读引出哲学问题,利用绘画表达抽象概念,在游戏中体验伦理选择等。这些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他们表现出出乎意料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我观察到,经常参与哲学讨论的孩子在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共情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儿童哲学的意义》中最触动我的是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传统教育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成人的视角和标准来衡量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而忽视了儿童独有的认知方式和世界观。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儿童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成熟的幼儿园教师,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幼儿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儿童哲学的意义》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个维度——那些看似简单的“为什么”背后,是人类最原始的求知欲和哲学思考。保护和发展这种能力,比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合上书页,我望着教室里正在游戏的孩子们,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而又更加神圣。我不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孩子们哲学思维的守护者和培育者。我承诺自己,要更加耐心地倾听每一个问题,更加尊重每一个思考,更加小心地保护每一颗探索世界的心灵。
《儿童哲学的意义》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更是对童年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尊重。它让我重新发现了我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天生的哲学家,带着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好奇与我们相遇。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填充他们的头脑,而是点燃他们心中的思考之火,守护他们内在的哲学家,陪伴他们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道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