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老师读《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核心经验》有感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从理论到实践:读《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核心经验》有感

近日有幸阅读本书,书中对“核心经验”的阐释让我回想起自己的一段真实的成长经历,感受良多。这本书不仅为我解开了初入职场的困惑,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魅力。

一、初读理论:从模糊到清晰的启蒙

刚读本书的时候,关于“核心经验”的定义和价值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让我想起刚加入幼教行列时,我对“核心经验”这个概念还很模糊。直到我交流到健康路幼儿园,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徐娜副园长分享了“彩虹户外”活动推进方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户外活动的组织不是简单的玩耍,而是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户外活动也可以作为班级的一个课程实施切入点。书中强调要抓住“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这一核心经验来推进户外游戏的开展。这与徐园长当时强调的“身体控制是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其中稳定性就是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不谋而合。读到此处,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既兴奋又焦虑的时光。

二、实践受挫:当理论遭遇现实的挑战

书中提到“如何将核心经验融入游戏设计”,这让我回想起第一次主持教研活动的经历。我开展“基于核心经验的户外活动”实践研究这一选题,主动请求讲“平衡能力专题,以“彩虹户外活动”为例,针对大班幼儿设计活动。虽然事先准备得非常充分了,但是这第一次的教研实践还是让我备受挫折。我准备了讲稿和多媒体课件,还有分组牌以及相应的表格,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讲解。但是,真的在讲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事先想好的内容,说出口后变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导致教研氛围比较压抑,老师们兴致不高,讨论热情也不充分,还好有同年级组的老师及时回应,活跃了一下气氛。正如书中所说:“理论若不能转化为有趣的实践,就会失去生命力。”其他老师们帮我分析了问题所在。黄老师指出:“你注意到了核心经验,但忽略了游戏性。平衡训练不应该这么机械。”奚老师补充道:“要区分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比如窄道移动属于动态平衡,单腿站立是静态平衡,应该设计成游戏情境。”

三、知行合一: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创新

阅读本书后,我开始重新设计我们班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首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定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平衡能力发展目标:小班以简单的走、跑、停为主;中班可以尝试窄道移动;大班则可以挑战更复杂的平衡器械。根据这次教研活动,我进行了第二次实践。老师们将平衡训练融入游戏情境,结合超好玩运动会,小班玩“快乐压路机”(如平衡垫);中班玩“闪电传递”(如走平衡木);大班玩“瓜来瓜去综合平衡器械。我还注意了支撑面大小、重心高度等影响因素,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器材。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孩子们积极性高了,但动作规范性不足。在青年教师教研时,我们通过视频分析发现:影响身体控制稳定性的因素包括支撑面大小、重心高度、稳定角和摩擦力。徐老师建议:“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不同条件下的平衡感受。”第三次实践,我增加了探究环节。比如让幼儿尝试:在宽木板和窄木板上行走有什么不同?拿着重物和轻物行走哪个更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衡原理。一个孩子兴奋地分享:“老师,我发现张开手臂就像小鸟的翅膀,可以帮我不摔倒!”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改进,我们的“彩虹户外体育活动”越来越成熟。孩子们不仅平衡能力明显提升,更学会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原本胆小不敢尝试的孩子,现在能自信地挑战更有难度的平衡项目。在这次全园教研展示中,我围绕“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这一核心经验,分享了我们的实践历程:首先,进行价值研判,明确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运动发展的基础;其次,进行识别判断,区分动态平衡(如窄道移动、平衡走跳)和静态平衡(如单腿站立);接着,做好实践分析,通过视频观察记录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现状;最后,给予策略支持,基于核心经验提供差异化活动设计。

这次的阅读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最初我只关注教的内容,现在更懂得教的方法。最大的收获就是:核心经验不是束缚教师的规章制度,而是指导教师开展课程实践的探照灯。当我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时,孩子们的发展就来了。我们的青年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从最初的理论灌输,到现在的实践研讨;从个人的单打独斗,到集体的智慧碰撞,我们在园部建立了户外活动的资源包,教师拍摄典型的户外活动视频,教师借助日常观察,形成了理论引领实践,实践推动反思的教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