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明华老师《从计数单位到“由算生数”,感悟数的运算的一致性》一文,结合六年级分数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困惑“为什么分数乘法要分子乘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分母”“分数除法为什么要乘以分数的倒数”,面对这些问题,以往多以“法则就是这样”,直接接触文中“数的运算本质是计数单位的分解与组合”这一核心观点,才猛然意识到:分数运算教学的困境,根源在于未能看到整数、小数运算的“一致性”。比如计算3/4×2/5,多数学生能算出结果,却答不出 “为什么分母 4 和 5 要相乘”;计算5/6÷2/3时,总有学生忘记 “倒数” 这一关键步骤,本质上是未能理解 “除法转化为乘法” 的合理性。而文中提出的 “数的运算一致性” 观点,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钥匙。文中明确指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本质上都是计算单位的分解与组合”。这一论断让我意识到,分数运算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学生早已熟悉的整数运算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 —— 只不过计数单位从 “一、十、百” 变成了 “1/2、1/3、1/10”。基于此,我开始重构分数乘法的教学思路,不再直接抛出法则,而是从 “计数单位” 入手,让学生在操作与推理中自主发现算理。
在教学 “分数乘分数” 时,我设计了 “正方形纸分一分” 的活动:让学生用边长为 1 的正方形表示 “1”,先将其平均分成 4 份,涂出其中 3 份,代表3/4,此时计数单位是1/4;再将这3/4平均分成 5 份,取其中 2 份,这一步本质是将 “1/4” 这个计数单位进一步细分,得到新的计数单位 1/20;而取的 2 份,是在 3 个1/4的基础上取 2 份,即 3×2=6 个新计数单位,最终结果便是6/20(化简为3/10)。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清晰地看到:分数乘法中 “分母相乘” 是计数单位的组合(1/4×1/5=1/20),“分子相乘” 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组合(3×2=6),这与整数乘法 “25×3=(2×3)个十 +(5×3)个一” 的逻辑完全一致。当学生自己说出 “原来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是一回事” 时,我知道他们不再是机械记忆法则,而是真正理解了运算的本质。
如果说分数乘法的 “一致性” 可通过计数单位的组合直观呈现,那么分数除法的 “一致性” 则需要借助 “运算关系” 来搭建桥梁。文中提到:“除法既是减法的简便运算,也是乘法的逆运算,为使数系对除法封闭,引入分数;为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引入倒数概念”。这段论述让我意识到,分数除法的教学核心,不是让学生记住 “倒数” 的用法,而是让他们理解 “为什么要转化为乘法”—— 这背后是 “运算封闭性” 的需求,也是与整数除法逻辑的延续.
在教学 “分数除以分数” 时,我没有直接给出 “倒数法则”,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整数除法切入。先出示问题 “10 支铅笔,每人分 2 支,能分给几人?”,引导学生回忆两种解法:一是同数连减(10-2-2-2-2-2=0),二是利用乘法逆运算(想 “几 ×2=10”)。接着,将问题改编为分数情境:“有3/5千克糖果,每人分2/5千克,能分给几人?”,学生自然沿用整数除法的思路,先尝试连减(3/5-2/5=1/5,只能减 1 次,余1/5千克),发现连减无法得出整数结果,进而转向乘法逆运算:“想‘几 ×2/5=3/5”。通过解方程的方式,学生得出 “几 =3/5÷2/5=3/2”。此时我追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个算式?”,学生观察发现 “分母相同,分子相除”。
随后,我再出示更复杂的问题 “3/5千克糖果,每人分2/3千克,能分给几人?”,此时分母不同,“分子相除” 的方法失效,学生陷入困惑。我引导他们回顾文中 “除法转化为乘法” 的思路:“整数除法中,10÷2=10×1/2,这里的1/2是 2 的倒数,那分数除法能不能也这样转化?”。学生尝试计算,结果为9/10,再通过 “几 ×2/3=3/5 验证,发现结果一致。此时,“倒数” 不再是生硬的规定,而是 “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的工具,与整数除法中 “借助倒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的逻辑形成闭环。学生终于明白:分数除法不是 “特殊规则”,而是整数除法逆运算逻辑的自然延伸。
此外,我还结合文中 “由算生数” 的观点,引导学生梳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数系扩充的关系:“如果只有自然数,我们只能做加法和乘法;但要做减法,就需要负数;要做除法,就需要分数。现在我们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正是‘数’与‘运算’共同发展的结果”。这番梳理,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运算技能,更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为初中有理数运算埋下伏笔。
读完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掌握了某一种教学技巧,而是树立了 “整体化” 的教学观。以往教学分数运算,我总是 “就分数讲分数”,将其视为独立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它与整数、小数运算的内在联系;而文中 “运算一致性” 的观点,让我学会了 “回头看”——从学生已有的整数运算经验出发,以 “计数单位” 为纽带,以 “运算关系” 为桥梁,让分数运算自然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