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活动:制作泡菜,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第1课时) 2025-09-2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生物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第9 跨学科实践活动

制作泡菜,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第1课时)

李冬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泡菜,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制作流程。

2.通过制作泡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培养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4.通过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认同食品安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制作泡菜,认同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跟踪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找出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课前分好组,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各组同学的爱好,查找、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确定泡菜的制作步骤,制作PPT。

准备以下材料:泡菜坛、比色卡、刀、砧板、新鲜蔬菜(黄瓜、白萝卜、红皮萝卜、胡萝卜、西芹、大白菜、长豆、莴苣等)、食盐、白酒、大蒜、矿泉水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展示盛有泡菜的坛子的图片,提问:这个坛子里是什么?有谁吃过? 

泡菜是怎么制作的?有同学亲自做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泡菜。

2.新课教学

1)知识分享

什么是泡菜?你了解乳酸菌吗?泡菜的最佳食用时间是什么时候?

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介绍乳酸菌的分类、分布、生存条件、繁殖方式、生物类别、代谢类型,以及作用。

教师补充、点评。

注意: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亚硝酸盐,它的量过大会引起人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要十分注意。

教师补充介绍亚硝酸盐的分布、性质及安全性特征。这给我们一个提示:时刻关注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2)制作泡菜之理论步骤

不同组选择的食材不同,做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制作流程也可能会不一样,当然可能也会碰到一些困难,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前面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任务,接下来,有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6个小组依次上台分享本组的材料用具、制作步骤。

教师:同学们分享得很具体、很精彩,但同学们可能忽视了一些细节,老师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修改方案,从如何避免杂菌、食材切块大小、添加食盐的量、坛中添加水的体积等方面逐步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善优化自己的实验步骤与流程。

教师给出参考步骤:

①将买回的泡菜坛洗净晾干,注意不要沾到油和生水。

②将食材洗净、晾干。

③将食材切成适当的大小,建议不要太小,否则不好捞出。

将所有食材放入坛中。

⑤加入食盐、白酒、凉白开。

⑥坛口加水或拧紧盖子密封发酵。

友情提醒:泡菜装坛要压实、液体要浸过菜体,体积不超坛的2/3。

⑦用比色卡定期检测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做好记录。

⑧在亚硝酸盐含量降到最低并稳定后,就可以品尝啦。

3)制作泡菜之动手实践

同学们,现在知道该如何操作了吧!请大家明确组内分工,开始动手操作。

友情提醒:小心用刀,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开始挑选食材、配料,进行实践操作。

各组已基本完成,请各组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也可以谈谈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上台展示制作成果,同时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大家制作的泡菜什么时候才能安全放心地食用呢?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进行探究,定期做好记录,亲自寻找答案吧!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定期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基于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前查到的制作泡菜的资料,与大家进行分享,提出泡菜制作的几个注意事项,然后再对本组的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亲自动手实践,选材、切配、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封坛,按照规范步骤与程序制作泡菜。在泡菜发酵的过程中,各小组定期跟踪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浓度,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同时绘制其含量变化的趋势,判断能够安全食用的时间点。本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以及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还发展了学生关注食品安全、享受健康生活等态度责任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教学建议:使用比色法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时,为避免颜色的干扰,建议不要选用紫甘蓝等浸泡后有颜色的食材,也不建议添加辣椒末等有颜色的调料;此外,为使操作方便,可以直接用未开封的矿泉水来替代凉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