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层次 2019-07-11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蔡成德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8-12-14 执教地点:江阴市峭岐中学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课改共同体学校与青阳片语文教师

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层次

蔡成德

一、从语言到内容

常态阅读,我们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表层,通过提取的方式,直接获得内容(事实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了什么”

读《台阶》,就是“父亲造新台阶”,读《孤独之旅》,就是“杜小康随父亲去芦荡放鸭”读《骆驼祥子》,就是“祥子买车”。

其实,如果不是新闻,不是奇闻异事,这个层面上的阅读价值是很低。因为一般人的内容阅读都属于“猎奇类”。【当然,为了特定目标进行的文献搜索不在其列。】

如何才能在内容层面上超越猎奇性阅读呢?就是群文阅读,内容异质度越高,越能引发大家对内容本身的思考。例如,对事实真伪的辨析,对事实陈述角度的思考。

此外,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主旨。小说的情节,就是用因果关系链接各种内容,从而表现一些大的主题。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至上”主题。【当然,有人并不把这种主旨的产生视为内容的提炼,而是看作结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阅读,就会很自觉地进行主旨提炼。也就是仅凭“提炼后的内容”来得出主旨。

“让座=好人好事”“送伞=关怀”“削苹果=爱”……

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

毫无益处,甚至有毒。

真正的主旨,是藏着语言细节中的。人们常说的藏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其实才是主旨。

二、从语言到主旨

同样是“让座”,如果用极尽讽刺的笔调去写,一定不是好人好事,也许就是阿谀奉承,也许就是作秀摆拍。

同样是“送伞”,如果用包含心酸的笔调去写,也许重心就不是关怀,而是对“巨婴”想象的痛斥,对长辈们溺爱的针砭。

语言是立体的,主旨就包裹在其中。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中先生的“陪”和“坐”,这两个不起眼的动词,背后就是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就是一种青年至上的做人准则,就是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现状,忘我工作的品质。其中精准的时间词,则更多的是表现萧红本人对先生这种精神品质的敬佩,以及心痛。

总之,主旨是从语言细节中品读出来的。

三、从语言到语言

从语言到语言,实际上应该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从语言到语言形式。也就是超越语言的内容、主旨层面,从形式层面重新理解语言。

例如,语言的美感——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布局美等等。

读懂文学的语言,首先从故事开始。

故事能吸引人,并不是简单地由内容决定的。最基本的还是取决于语言——

“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得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这段话是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的,他告诉我们,讲故事是一种文学的讲述、是一种有我的讲述。

读懂文学的语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听故事开始的。故事对人类有天然的吸引力。大量的文学,是以故事(叙事和情节)贯穿始终的。然而,并不是读懂了所有的故事,就是读懂了文学的语言。

然后就是欣赏文学语言

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语言呢?借用一个小故事来讲。有一位科学家捡到一块石头,经他研究认定是一块月亮上飞下来的陨石。他把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并给石头贴上一个标签:月亮上的陨石。有一位文学家看到了,提出他要修改这个标签,于是他把标签改为:请摸一摸月亮。

亲爱的同学们,“请摸一摸月亮”和“月亮上的陨石”两个标签,你们觉得哪个更好?哪一个更吸引读者,哪一个让我们觉得更加的具体形象呢?我觉得“请摸一摸月亮“会让我们忍不住伸手,会让我们有更加的亲近的感觉,像这样的语言,能给我们读者带来内心的一些想法的语言,更加生动一些。这就是文学的语言。【比登天还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世界爱说话的人多,会说话的人多,想说话的人更多。每个人都在看世界,想世界,还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作家创作,不是把文字简单地穿起来,想让文字打动人们和世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称之为文学的语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美感的丢失。很多干枯的、没有灵气的,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空洞的、没有实质的,都不能称为文学的语言。语言的诗情,语言的画意,语言的韵律,语言的张力,如果在作品里消失贻尽,就不能称之为文学。

曾经有一个残忍的问题,问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孤岛度过余生,你会选择哪一本?有人选择一整套《辞海》,也有人会选择薄薄一册《唐诗三百首》。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顶峰,语言之美,永远读不完,也感受不完。朴素淡雅是一种美,绚烂诗意是一种美,阴柔婉约是一种美,阳刚疏朗是一种美,清新明丽是一种美,雄浑沉稳是一种美。朴素淡雅中绚烂诗意,阴柔婉约中阳刚疏朗,清新明丽中雄浑沉稳,更是一种杂糅的美、复合的美。

再次是语感、文笔和文风

文学的语言读多了,自然会滋养出语感。语感,是语言的感觉。语言的感觉,决定语言的风格,即文笔;语言的风格决定作品的风格,即文风。文笔和文风的好坏,实际上就是语言语感的好坏。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能够被作者的文笔和文风吸引,如同掌握一种密码,快速找到自己想读、能读、爱读的书。如果你爱上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文笔或者文风,那么,你一定要抓住这种缘分。找到这位作者,不仅可以多读几本他的作品,还可以找他的全集来读。还有一种有趣的方法是,你可以通过你所喜爱的写作者们有意无意流露出的趣味,按图索骥。

我们会从《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聊天里遇到了王维、还有《西厢记》,或者想一想林黛玉为什么讨厌李商隐的词,这也是一个好主题。我们从海明威那里找到了庞德与菲茨杰拉德,从《苏菲的世界》里记下很多的人名书名来读。如你所知,每本书是一个写作者的幻想、记忆与归纳所给出的世界,一本有趣的书意味着其背后一个智慧的,用语言表述的思维世界。

最后是保持阅读的警觉

有同学找我倾诉他阅读《百年孤独》这本书是的苦恼,他说,重复离奇的情节,经常搞错的人名,经常串线的剧情让他觉得非常烧脑,非常费劲,非常容易疲惫,因此觉得很难读下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类似的感受。半懂不懂的时候,我曾非常纠结地想,布恩迪亚上校为什么不停的制作小金鱼再熔掉?

随着阅读的深入,信息量的增大,一个又一个的答案出现在我的脑中:是因为他有战后精神疾病,是为了表达孤独循环的主题,是表达家族的恶习,是表达“你无法证明天和今天有什么不同”的颓丧……接着我明白,小说的情节设计中,上校和“被绑在树上的布恩迪亚,一直做寿衣的阿玛兰塔,吃土的丽贝卡,破译羊皮卷的那位其实是一样的。”然后一读再读,渐渐领略烧脑而魔幻的《百年孤独》是一个多么神奇而绚烂的世界。读懂文学的语言,就是 这样一个登堂入室的过程,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其实,真正文学阅读真的是需要一种高度警觉的阅读。正如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说:警觉于它的口吻、气氛、速度、体裁、句法、语法、肌理、节奏、叙事结构、标点、多义性——乃至一切可归为“形式”的东西。

法国的著名小说家让·乔诺说:都说人是细胞和血液组成的,但实际上,人就像叶子,只要风经过,它就会唱歌。我想,文学的语言也许就是那种风,风经过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跟着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