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自然创玩区“豌豆家园”观察案例
大班自然创玩区“豌豆家园”观察案例
观察日期:2025年6月10日
观察地点:大班自然创玩区域
观察对象:女孩A马尾辫,女孩B双马尾
观察区域:大班自然创玩区,围绕班本主题“豌豆乐园”打造豌豆小学场景
材料环境准备:
低结构材料:纸箱、纸板、空线管、镂空纱、鸡蛋托等;
自然材料:树枝、木桩、鹅卵石等;
墙面环境支架:材料的组合创想、“无限可能”彩图、幼儿的问题&解决办法等;
案例描述:
9:33-9:40
两名女孩走到“材料随心配”的黑板前,一边看着活动前的计划表征一边对照着地垫上的作品,女孩A手指着说“池塘是这样的。”说完蹦跳着走到垫子上,对女孩B说:“要用那个蓝色的。”于是,女孩B从黑色框里拿起两个蓝色纸板递给女孩A,随后自己又拿起两块蓝色纸板从另一个方向开始搭建“小池塘”。这时老师说“小河旁边需要有什么呀?小学生出去了直接去到小河边啦?”女孩A听到老师说的话眼睛看向一边,若有所思,女孩B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空线管摆弄,随后她将5个空线管放置在四个角落和中间,纸板稳稳地架空了。女孩A用纸板对折后,架空成三角,并拿来空线管一左一右错落放在池塘边,看到女孩B的不同摆放方式后说:“为什么你有三个呀?”之后便将第三个拿走。
9:41-9:50
女孩A手指着角落的空地询问B:“这里搭什么?”女孩B立即回答道“草地呀”“那就用这个当草地。”转身从材料框里拿出一条绿纱,小心的跨过中间的作品和女孩B一人拎着一边轻微抖动,放到地上,女孩B又去拿出一块小纱递给A,A接过后轻轻铺设在空缺处,两个女孩小心的你一下我一下的把角落铺平,这时老师提醒道:“如果参加小学的话,你们可以走哪条路呀?路能走通吗?”两个女孩对视了一下,双手一摊,微微笑,A随即蹲下身,把地上的“豌豆老师”放到一旁,路线有了空隙,两个女孩继续用绿色空线管作为草地上的大树,随后B从框里找深灰色鹅卵石递给A,A蹲下身一个接一个的铺设大树之间的石头路,铺设完成后两个女孩再次走到黑板前,一边看着设计图一边与老师交谈。从老师的话语中听到“闸门可以保护小朋友的安全”等语言,两个女孩便开始用纸板制作闸门,B负责穿插,A负责地面摆放,当闸门有高低时,B会做轻微调整。
案例分析:
幼儿发展层面:
计划与执行能力:在活动开始前,两名女孩能够通过计划表征对“豌豆小学”场景中的“小池塘”搭建进行预先规划,并在实际操作中对照计划实施,体现出大班幼儿较强的计划性和任务意识。她们根据计划快速找到所需材料,如蓝色纸板搭建池塘,展现出良好的执行能力和目标导向性。
空间建构与创新思维:在搭建过程中,女孩们灵活运用低结构和自然材料,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建构能力和创新思维。女孩B用空线管架空纸板,创造性地解决了池塘的立体搭建问题;女孩A则通过纸板对折成三角并结合空线管错落摆放,对池塘边进行设计,两人的不同方法体现出对材料不同的探索和运用。在处理角落空地时,她们用绿纱当作草地,将自然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材料新的功能和意义。
问题解决能力: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小河旁边需要有什么呀?”“如果参加小学的话,你们可以走哪条路呀?路能走通吗?”两名女孩能够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女孩B通过调整空线管数量和位置解决池塘搭建问题,两人通过挪动“豌豆老师”、铺设石头路等方式规划路线,还根据老师关于闸门的提示制作闸门,体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合作与沟通能力:活动中,女孩A和女孩B分工明确且配合默契,如女孩B递材料,女孩A进行摆放和搭建;在决定角落搭建内容和铺设草地时,两人相互交流、共同操作,体现出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她们能倾听对方的想法,尊重彼此的意见,共同推进游戏进程,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教师支持层面:
教师在活动中适时介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关于小河周边和路线的提问,推动幼儿进一步完善“豌豆小学”场景的搭建,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和合理。在幼儿制作闸门时,教师通过语言提示,帮助幼儿明确闸门的功能,支持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然而,教师的介入相对较为直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指导策略:
1、深化计划与反思环节
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进行更细致、全面的计划,不仅规划搭建内容,还可以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反思和分享,让她们讲述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及从同伴那里学到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计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促进同伴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2、鼓励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
减少直接性的引导和干预,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先鼓励她们自己观察、思考和尝试,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如“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材料可以用吗?”激发幼儿深入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和搭建的多种可能性,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材料投放与拓展经验
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水平,进一步丰富自然创玩区的材料投放。例如,增加不同形状、大小的低结构材料和自然材料,如麻绳、松果、树皮等,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更多选择。同时,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拓展幼儿关于小学场景、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豌豆家园”场景的搭建更加丰富多样和富有内涵。
4、提升合作能力与社交技能
组织小组合作游戏,鼓励幼儿与更多同伴合作搭建“豌豆家园”,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协作、协商讨论、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当幼儿之间出现分歧或矛盾时,引导他们自己沟通解决,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