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水墨区:幼儿有意义学习的观察与实践
中班水墨区:幼儿有意义学习的观察与实践
观察日期:2025年6月10日
幼儿信息:幼儿A:麻花辫幼儿 幼儿B:马尾辫幼儿
游戏内容:中班水墨区 创意水墨画:太空飞船
材料环境准备:
【案例描述】
9:35——9:40
幼儿A用毛笔不断在调色盘的不同格子中蘸取颜料,然后在餐巾纸上轻轻画一下,似乎颜色不是她需要的,便马上在水桶中将毛笔洗干净,接着在调色盘中尝试调色。
幼儿B已经完成作品,时而看着自己的作品,时而看看幼儿A的完成情况。
9:41——9:43
幼儿A激动地告诉幼儿B:“你看,我的渐变!”
幼儿B:“我们把它晒干一会儿吧。来,学我晒干。”幼儿B两手拿着自己的画,在一旁扇呀扇。
幼儿A继续不断调色中......眼睛一点都没有看幼儿B。
9:43——9:50
幼儿A:“我什么颜色都有,你需要什么颜色。”
幼儿B:“我们来玩商店买颜料吧。”
幼儿A:“你要什么颜色?”
幼儿B:“我要紫色。”
幼儿A:“好的,让我洗一下,帮你调。”
幼儿B:“不用,我自己来。”说着拿起自己的毛笔,在调色盘中蘸起了颜料。
幼儿A:“啊哟,太多水了。”说完把毛笔在纸上擦掉了点水。
幼儿A:“我来调个诡异的颜色。”
幼儿B:“这里有蓝色啊。我帮你画。”
幼儿A用手挡住幼儿B伸过来的手,说:“我自己来。”
9:51——9:55
幼儿A:开始用毛笔在图案的四周点点,过了5秒钟,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拿起旁边的另一支毛笔,两支笔一上一下敲击起来。
幼儿A:“你快看,我可以洒出很多细小的点。”“要我教你吗?”
幼儿B:“我不要。”
幼儿A:“我帮你点吧。”幼儿B仍然拒绝。
【分析解读】
1.幼儿A和幼儿B:主动探索调色的意义建构
幼儿A对调色兴趣浓厚,反复在调色盘尝试,从三原色出发,探索墨色深浅变化。这一过程中,她并非机械模仿,而是主动操作毛笔、水、颜料,将“蘸取颜料量”“洗笔次数”“纸巾吸水程度”等动作,与“墨色深浅效果”建立关联。比如幼儿A洗笔后小心尝试,用餐巾纸吸去多余水分,调整墨色,是在主动构建“工具操作 - 水墨效果”的知识体系,把新的水墨调色经验融入自身对色彩、材料的认知,符合有意义学习中“主动建构新知识”的特征 。
2.幼儿A与幼儿B:作品互动中的经验共享
幼儿B完成作品后,积极与同伴分享、提建议。她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如构图、墨色运用)通过展示、交流传递给同伴,同时接收同伴反馈,在社会互动中拓展对水墨作品的理解。幼儿A想将自己的撒点的方式与幼儿B分享,这种互动让个人经验成为集体学习资源,借助同伴视角丰富对水墨创作的认知,体现有意义学习中“社会文化互动助力知识深化”,使学习突破个体局限,在交流中实现经验联结与拓展。
3.整体创作:从动作体验到艺术表达
幼儿在水墨区的操作,从握笔、蘸墨、调色到落笔,是一系列动作与艺术感知的融合。如尝试不同调墨方式后,幼儿能依据想要的画面效果(如表现“太空飞船”的神秘、梦幻),选择对应的墨色深浅,将动作经验与艺术表达意图关联,把水墨创作从单纯“玩材料”,升华为有目的的艺术表现,实现动作经验、审美感知、创作意图的深度联结,是有意义学习在艺术领域的体现——知识与经验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动态建构 。
【启示】
支持有意义学习的教育启示:
1.材料与环境优化:持续丰富水墨区材料(如增加特殊纹理纸张、不同质地毛笔),营造开放探索环境,鼓励幼儿用多元材料拓展水墨创作可能,为主动建构经验提供物质支撑 。
2.鼓励深度互动:组织“水墨分享会”,引导幼儿详细讲述创作思路、调色发现,教师适时追问“怎么想到这样调色”“这个墨色像你说的太空飞船哪里啦”,推动幼儿反思、梳理经验,强化有意义学习的深度 。
3.经验联结引导: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如聊“太空飞船”的样子、颜色),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水墨表现,帮助幼儿搭建“生活经验 - 艺术创作”的桥梁,让水墨学习更具意义关联,促进有意义学习持续发生 。
中班幼儿在水墨区的探索,以主动操作、同伴互动为路径,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建构。教师需敏锐捕捉学习契机,以适宜支持助力幼儿在水墨艺术中深度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