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观察记录
花园中心幼儿园小1班建构区观察记录(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幼儿园 承卿蓉)
案例背景:
小1班生成主题《小鸡》进入尾声,当下进入了《热闹的马路》主题,建构区游戏主题慢慢由搭建“鸡窝”延伸到搭建“马路”。建构区四周墙面上能够看到幼儿的学习轨迹,比如:用不同大小的纸箱、万能工匠、木质积木搭建的不同的“鸡窝”作品;幼儿饲养、观察小鸡生长的照片;纸杯、雪糕棒、木头积木等关于建构技能(垒高、连接等)的学习性支架照片。
建构区大小3平米左右,地垫一边摆放着五个箩筐,分别装着纸杯、圆形木片、鹅卵石、自制纸板道路、纸桶。一边靠墙摆放着一幢两层楼的纸房子——小鸡的家(内置鸡窝、鸡妈妈、小鸡作品),小鸡啊的家旁边有一片停车场,整齐摆放着30辆各种玩具汽车。还有一边则使用柜子与旁边的美工区进行隔断,柜子上有一些手工作品,如大树、小鸡、小乌龟等,可与建构区进行联动。建构区入口处还有一个蓝色箩筐,里面二三十个小的交通标志立牌。
观察实录:
片段一:游戏进行了10分钟后,一条半围合的马路出现了:平地上一段围合的小正方形马路出现了,同时这段马路向外延伸,出现了斜坡和一段立交桥。斜坡下用倒置的纸杯支撑,立交桥下则使用了纸杯、高低不同的纸桶进行连接。平地马路旁矗立着两个交通立牌,去往斜坡方向的马路边则摆放着一座小房子,房子门前用彩色的雪糕棒平铺成彩虹路,与马路进行连接。
老师:我们可以把马路联通起来,这样汽车开起来才方便,不然出现了断头路,汽车就开不过去了。
男孩起身站立,不小心碰到了一旁的立交桥,女孩看向老师。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边原来用过的材料,比如小树,还有一些小动物都可以放进去。
男孩:这该不会是豆腐渣工程吧?(从立交桥一边小心侧身走过,拿了一个交通立牌放在了斜坡处)直行,直行,这里是直行。
女孩:这里有一棵树。(从柜面上拿了一棵超轻土大树,放在了立交桥的转角处)
男孩去墙边地上箩筐里拿了纸板道路准备把断头路进行连接。
片段二:游戏进行到15分钟,断头路已经被连接,立交桥也重新修建好。男孩拿着一辆黄色校车在马路上行进。路边的大树不小心被碰到了,于是他停下手中的小汽车,把路边的小树积木摆放整齐为一列。女孩在箩筐中拿了几个鹅卵石,在马路的另一头围小池塘。女孩在拿鹅卵石时不小心把男孩刚才放整齐的路弄歪了,树又倒下了。于是她马上蹲下把这条路再次摆到,小树扶起来。男孩已经手持小汽车开往了另一边。开上立交桥时,他发现了垫子上女孩还没有完成的鹅卵石小池塘,顺手拿起了左手边的树放在了池塘中间。他也开始去拿鹅卵石和女孩共同围好了小池塘。男孩起身踉跄地跨过马路,来了“小鸡的家”开始摆弄里面的小鸡,女孩则把池塘里的小树拿啊走放在了一边,转而去柜子边拿了一个小乌龟放进了池塘。
教师笑了笑:小乌龟到池塘里去了啊?
女孩点头,并又在柜子上拿了一棵自制的树放在了垫子上,立交桥的转角处。
片段三:游戏进行到21分钟,立交桥斜面处再次坍塌。此时男孩从“小鸡的家”拿了五只小鸡排成一排放在了地垫上小房子的屋边,回到停车场开始摆弄小汽车。女孩蹲下开始修补立交桥,她又摆弄了一下池塘里的小小乌龟,去柜面上看了看纸质手工小狐狸,和老师对看一眼。
老师:把狐狸也放进去?
女孩微笑地说:嗯嗯。她耸耸肩拿了一会橙色的“大狐狸”一转身想跨过立交桥放到小屋旁。
男孩此时把五辆小汽车串成了一长条停在马路上,手里还拿着一辆越野车在立交桥行驶。女孩见状,放弃跨越立交桥的想法,她小心从男孩的身边,马路外围绕了半圈,走进道路内部的小屋旁。她拿着“大狐狸”和那一排“小鸡”说了什么。男孩马上就转身加入,女孩起身把狐狸举高,男孩笑眯眯的踮起脚尖也想拿这只狐狸,女孩拿起狐狸跨过立交桥又放了回去,腼腆地拿起了一只粉色小狐狸,男生在他身后看着,轻轻捏了下女孩的辫子。
案例分析:
01. 观察中发现的有意义学习证据
1. 问题解决与探究能力:
幼儿通过反复尝试搭建立交桥(如用纸杯、纸桶调整高度)解决结构稳定性,体现了对平衡的探索。
男孩发现“断头路”后主动用纸板连接,女孩用鹅卵石围池塘,展现了基于生活经验的创造性迁移。
2. 社会性合作与沟通:
男孩和女孩分工修补倒塌的立交桥、共同布置池塘,过程中有语言协商和动作配合。
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如“把狐狸也放进去?”)引导幼儿扩展游戏情节,促进同伴互动。
3. 符号表征与规则意识:
使用交通标志立牌赋予游戏规则意义(如“直行”),将抽象符号与具体行为结合。
男孩将汽车“串成一长条”模拟车队,体现对现实交通秩序的观察与模仿。
4. 情感与同理心发展:
女孩扶起倒塌的小树、男孩协助整理池塘,表现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责任感。
02. 支持有意义学习的班级材料
1. 低结构材料:
纸杯、纸桶、雪糕棒等可自由组合,激发创造性搭建(如斜坡、立交桥)。
鹅卵石、纸板道路等支持开放性场景设计(如池塘、马路延伸)。
2. 主题联动材料:
美工区的手工树、动物模型(小乌龟、狐狸)与建构区联动,促进跨区域叙事游戏。
“小鸡的家”和停车场提供角色扮演载体,深化主题经验。
3. 学习支架工具:
墙面展示的建构技能照片(垒高、连接)提供隐性指导。
交通标志立牌帮助幼儿建立规则与空间关系认知。
03. 高质量游戏材料的特质与改进建议
特质:
开放性:材料无固定玩法(如万能工匠、木质积木),允许幼儿自由探索。
层次性:提供不同难度材料(如高低纸桶),满足个体差异。
真实性:自制纸板道路、仿真动物模型增强情境代入感。
改进建议:
1. 增加自然与废旧材料:如树枝、纸箱,丰富建构的多样性和环保意识。
2. 动态调整材料:根据游戏进展补充坡道模板、可移动路标,支持复杂场景需求。
3. 记录工具投放:提供便签、相机,鼓励幼儿记录搭建过程并反思(如“豆腐渣工程”的讨论)。
04. 材料投放的现存疑惑
1. 材料与目标的匹配度:如何确保材料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精准对接发展目标(如数学空间概念)?
2. 教师介入时机:材料引发冲突或探索停滞时,何时介入能平衡自主性与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