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里的 “长廊” 智慧
案例:建构区里的 “长廊” 智慧
江阴市顾山中心幼儿园 王菠
案例背景:
大班建构区中,3名男孩共同搭建“宫殿”,周围的提示图上是一些古代的木质结构房屋,提供的材料是许多的木质长条积木,以及瓶盖、石子等辅助材料。
案例描述:
阶段1:单柱尝试,遭遇稳定性难题
条纹男孩捏着窄木条,小心翼翼竖在垫子上,刚把第二根摆好,伸手搭桥面时,指尖一碰,单柱就晃悠悠倒了。他蹲在地上,盯着散落的积木,咬着嘴唇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哗啦” 坍塌,眉头拧成小疙瘩,嘟囔着:“怎么又倒了呀……”此时,幼儿的建构停留在经验复制阶段,尚未思考“材料特性与结构稳定”的关联,每一次坍塌都伴随着小声的懊恼,却又催生出下一次尝试的执着。
阶段2:创新 “双柱支撑”,突破认知瓶颈
“咣!高个男孩手里的两根木条意外碰撞,他眼睛突然一亮,把两根并在一起竖起来,变成“桥梁”的扶手。他举着双柱朝旁边的“条纹”喊:“快看!这样更劳!两个一起才拼得住!”“条纹”抬头看了一眼,马上学着把两根木条并拢,竖立在“地面”上,兴奋地说:“真的!我刚才单根老倒,现在双根能撑住啦!” 很快,“双柱战队”在垫子上排开。条纹男孩耐心地用积木当尺子比量间距,嘴里数着 “一、二、三…… 间隔要一样,不然会歪!”从“单元素尝试”到“组合策略”,幼儿通过动作、语言、互动,将“双柱更稳”的感性体验,悄然转化为建构逻辑。
阶段3:系统建构,拓展与协作深化
长廊初具规模后,建构从“技术突破”转向“创意整合”。“高高”抱着长木条,朝“条纹”喊:“这边再搭个天桥吧,这样城楼上面就能直接连接到塑料箱上!” “条纹”腾出一只手比了个斜坡:“搭个滑滑梯,还可以滑过去,更好玩。”搭建桥面时,“高高”跪坐在垫子上,把长木条轻轻放在“中间”,衔接两边的桥尾。嘴里念叨:“左边点,再右边点,这里要小心,一滑就全倒了。”原本零散的积木,在孩子们吆喝、协作、创意迸发中,渐渐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案例分析:
幼儿在建构中的探索,通过动作白描、语言互动、表情变化,完整展现了“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的进阶路径,从自主试错到策略创新,从个体探索到合作深化。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展现出:
1. 有意义学习的特征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展现出的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他们通过“捏、摆、碰、喊”的自主试错,而非等待指导,主动构建“双个更稳”的认知,每一次调整都带着强烈的内在驱动。
2. 有着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孩子们以已有的“垒高、架空”经验为基础,从“单柱易倒”的困惑,到“双柱稳固”的发现,实现经验的升级迭代。从连接悬空物中“调整对齐”的动作,反映出幼儿对“平衡”的认知,是具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鲜活体现。
3. 深度学习的发生迹象
面对“坍塌”,幼儿持续调整策略(单柱→双柱→间距优化),哪怕反复失败,仍不停重试,体现探究欲望和抗挫折能力,突破 “表面模仿”的浅层学习。
指导策略:
1. 材料拓展,激发对比探究
教师可提供扁条、方块、圆柱等不同形状积木,引导幼儿对比“单柱、双柱、方块柱”的稳定性,将“结构与稳定”的探究拓展到更广阔维度。
2. 反思显性化,提炼隐性经验
开展“搭建故事分享会”,鼓励幼儿用图画、语言总结“双柱为什么稳”(如可能说“两个在一起,像好朋友拉手,更有力量”),将操作中的隐性感知转化为显性认知。
3. 跨领域联结,深化现实理解
结合绘本或参观真实建筑,帮助幼儿理解“支撑结构的现实意义”(如桥梁、高楼的柱子),实现建构经验与生活认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