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成员信息

李君老师年度个人总结~~

发布日期:2025-08-25 08:40:38     来源:huanghui

探索小学英语教学新征程

——在变革中成长与前行

李君

在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浪潮中,2024 版译林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问世,宛如一阵春风,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于黄慧名师工作室这一年的学习时光,恰似一场启迪智慧、促进成长的探索之旅,使我在教学理念、方法、课程设计及育人实践等诸多方面经历了深刻的蜕变。

一、新教材剖析:洞察变革与深意

2024 版译林教材三年级上册在内容编排、主题架构及语言素材的选取上实现了全面革新。从单元主题的深度拓展到语言知识的梯度呈现,无不紧密契合小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与认知发展进程。教材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如家庭、校园、节日等主题单元,巧妙地将词汇、句型、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致力于构建起连贯且生动的语言学习脉络,全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在家庭主题单元中,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介绍家庭成员的称谓,而是进一步深入挖掘家庭活动、亲情互动等层面的表达,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语言学习氛围,助力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自然地习得语言技能,使语言学习更具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在工作室的组织学习下,我对新教材的这些变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洞察,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课例学习收获:多元融合助力成长

(一)王劲春老师课例反思

王老师的课堂在课件设计上遵循大道至简原则,令人印象深刻。以 “Get in” 一课为例,其通过简洁的图片、文字与动画组合,结合黑板现场构建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内容。这使学生专注于英语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避免了对复杂课件的过度依赖。反观自身以往教学,常因过度依赖课件而在脱离辅助时陷入困境,王老师的课例为我敲响警钟。其课堂看似静态,实则学生思维活跃,精准的教学节奏把控与自然流畅的问题引导,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与积极创新,教学效果远超形式热闹但思维浅薄的课堂。在工作室的同学同研的引导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应确保学生思维深度参与,而非仅追求表面活跃度。

(二)陈老师与吴老师课例启发

陈老师巧妙地改编儿歌“finger family”用于课堂导入,在欢快的旋律中高效地复习字母知识、渗透关键句型,并顺利衔接后续教学环节,成功地激活了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充分展现了巧妙导入对掌控课堂节奏的关键作用。在文本处理环节,陈老师与吴老师细致入微,对文本细节进行逐图剖析。陈老师深入挖掘故事中角色的行为逻辑,吴老师则精准梳理不同场景,这些做法都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在工作室的组织观摩与研讨中,我领悟到低年级教学同样需关注文本细节,为高质量教学筑牢根基。

(三)张老师课例借鉴

张老师在“Cartoon time”部分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涵盖猜想、跟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语音语调及情感理解能力,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等策略相互配合,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范例,有力地推动课堂教学从传统模式迈向多元、高效的新方向。在工作室的指导下,我积极学习借鉴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努力应用于自身教学实践。

(四)同课异构课例感悟

同课异构课例展示是本学期我们小组的任务。在准备课例展示的过程中,我有幸与工作室的老师们并肩作战,携手同行。为了完成这次意义非凡的课例展示,我们多次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教学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共同出谋划策。在磨课期间,我们反复听课、评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尤其是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新教材,以及如何围绕课程育人目标进行深度发展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尝试和改进。甚至不惜推翻了大家都能想到的设计另辟蹊径。

最终,龚雯萍老师与张倩雯老师以精彩的同课异构,展示了同一教材内容的多元教学路径。龚老师精准把握教材的 Big question 与育人目标,借助家庭照片巧妙地引入主题,将中国传统家风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从词汇教学、文本解读,再到主题活动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精心雕琢,育人价值在这些环节中自然渗透,环环相扣,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张老师则以充满活力的才艺展示迅速切入主题,凭借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为学生搭建起稳固的学习支架。在教学过程中,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积极拓展语言架构。同时,张老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字母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化情感认知,顺利达成育人目标。

这两堂课风格鲜明、各具特色,为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借鉴样本。它们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深度挖掘教材育人价值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教学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内涵。

三、专家讲座启迪:理念革新与实践指南

尤记得加入工作室的初衷,希望自己能在名师的引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立场。在工作室的精心组织下聆听与研讨专家讲座,成为我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要契机。

黄校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教学认知的新方向。这一理念强调从儿童的内心需求出发,尊重个体差异,致力于打造充满趣味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有力地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阶段迈进。在课程融合层面,黄校着重强调英语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重要价值。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巧妙融合英语与艺术、科学学科,通过绘画、实验活动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彰显了跨学科教学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关键地位与独特魅力。

印筱菁老师的讲座聚焦新教材 Storytime 板块,从学科育人的维度深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内涵,精准定位育人目标,并借助多元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思维进阶与品德修养的提升,切实强化了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思维进阶策略上,印老师以问题链串联教学主线,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引领学生从基础认知迈向高阶思维,深度剖析主题意义,增强情感体验,为思维能力的培育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在支架搭建方面,印老师通过校本课程范例清晰呈现结构化教学范式的优势,凸显板书、范例等支架在辅助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作用,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了学习成效。同时,印老师着重强调英语绘本对教学的多元增效作用,为新教材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方向,优化教学流程。

四、个人专业发展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工作室的激励与支持下,我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在 2024 年“领航杯”江苏省信息化教学优质课无锡市选拔赛中,我荣获一等奖。这一荣誉是对我在教学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能力的高度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与课堂驾驭方面的能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也有所建树,两篇论文分别获得江苏省三等奖及江阴市二等奖。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等,并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创新性的见解与解决方案。这些成果不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晶,也得益于工作室提供的良好学习交流平台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它们激励着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四、自我教学反思与成长规划

回顾过往的教学实践,诸多不足之处清晰可见。曾经,我在教学进度的把控上过于僵化,导致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教学方法的运用相对单一,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AI在教学中的应用甚少;教学中的不足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受工作室学习的启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深度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精准洞察学生的学习节奏与兴趣偏好,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全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我将积极引入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法,巧妙融合多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学,精心设计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教学活动,如主题式英语项目实践、跨学科英语创意任务等,深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持续强化专业学习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在工作室的帮助下我密切关注教育前沿动态,钻研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踊跃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积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不断磨砺自己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策略。我会全力投身于教学研究,聚焦新教材应用、教学方法创新、学科育人实践等关键领域,深入挖掘教学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实践,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素养。

 在名师工作室第二年的学习经历,是我专业成长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深入研习新教材、观摩课例与聆听讲座,我在教学理念革新、方法创新、课程设计优化及育人实践深化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展望未来,我将秉持所学,持续奋进,全力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活力与创意,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绽放光彩、成就未来,在教育之路上笃定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