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燕娟 行走于精微与广博之间——读《阅读课的姿态》之“小群文阅读”有感
行走于精微与广博之间
——读《阅读课的姿态》之“小群文阅读”有感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钱燕娟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黄厚江老师《阅读课的姿态》一书,其中关于“小群文阅读”的文章,读完深感受益匪浅。这些文字针对当前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题随意、篇幅失控、效果存疑等问题,提出了“小群文阅读”这一富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小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小”——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短小、阅读量适度、周期相对较短。这与当下常见的“海量阅读”形成鲜明对比。黄老师尖锐地指出,当前教学中“小学一节课动不动就数千字,中学一节课动不动就数万字”的现象,这种盲目追求数量的阅读是否真正有效,确实令人深思。小群文阅读则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确定合适的阅读量:小学生课内阅读量为一两千字,初中生千字文三两篇,高中生万字左右。这种量力而行的思路,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高度尊重。
在组群方式上,文章提出了四种颇具操作性的方法:完全教材内文本的组群、由内而外的“1+X”组群、围绕教材文本主题的拓展式组群、基于“大群”和名著的切分式组群。这四种方式由近及远、由内而外,既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特别欣赏其中“基于‘大群’和名著的切分式组群”这一思路,如将《红楼梦》切分为“刘姥姥与大观园”“元春与大观园”等小群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极大降低了名著阅读的难度,增加了可操作性。
教学结构方面,文章归纳出六种模式:并列式、辐辏式、交叉式、推进式、串联式和迁移式。这种分类细致而实用,每种结构都有其特定适用场景和教学价值。辐辏式结构以一篇核心文本为中心,多篇辅助文本为支撑,既深入解读了核心文本,又在比较中拓宽了视野;迁移式结构则体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智慧,先学后用的设计符合能力形成的规律。
小群文阅读的教学原则部分尤为精彩。其中“提炼合适的内容话题和学习主题”一点直指当前群文阅读的软肋——只有内容话题而缺乏学习主题。黄老师明确区分了“内容话题”与“学习主题”,前者是文本选择的共同题材,后者则是要通过群文阅读达到的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目标。这一区分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群文阅读究竟是单纯扩大阅读量,还是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文本选择要注意‘同题异质’的适度空间”的原则也极具启发性,群文既要有共同话题,又要有适当差异,这样才能产生教学张力,避免同质化阅读的乏味。
最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对“群”与“文”关系的辩证思考。小群文教学既要发挥“群”的优势,通过多文本互读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又不能忽视“文”的细读,放弃文字、语句、篇章等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现实中“群”元“文”的问题确实严重,如何平衡群文阅读与单篇精读的关系,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文末的“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案例,生动展示了小群文阅读的实践路径。以《渡荆门送别》为核心,拓展《送友人》《赠汪伦》等诗作,既聚焦李白送别诗的个性特点,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设计思路值得借鉴。
阅读这些文字,我深刻感受到小群文阅读的价值在于它找到了一条中道——既不囿于单篇教学的局限,又不陷入海量阅读的虚空;既有广度上的拓展,又有深度上的开掘。它让阅读教学在精微与广博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使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获得无限的启迪。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