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听课收获
发布日期:2025-10-09 19:22:34
来源:cuiminxia2023
朱栋栋老师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活动设计和前沿的学科视野,充分展现了高中生物优质课的专业水准,荣获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实至名归。
从教学流程看,课堂以“论证功能—探秘结构—构建模型”为脉络,层层递进且环环相扣。活动一通过魏斯曼、斯佩曼等经典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写主张、补推理,将抽象的“细胞核控制遗传与代谢”转化为可论证的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活动二结合兰花细胞电镜图像,让学生标注结构、描述功能,实现了从宏观到亚显微水平的认知跨越;活动三利用水晶泥、粘土搭建模型,将知识具象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科素养渗透上,课堂巧妙融入细胞核结构发现史,从1831年布朗发现细胞核到1950年卡伦揭示核膜结构,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迭代过程;“前沿瞭望”环节介绍细胞核迁移修复骨骼肌、非编码RNA核功能等新进展,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其探索未知的兴趣,呼应了“科学魅力”的教学立意。
此外,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展示、汇报员讲解、师生追问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构建;结合朱德《咏兰》诗句,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结合,提升了课堂的文化内涵,是一节兼具知识深度、思维广度与情感温度的优质生物课。
从教学流程看,课堂以“论证功能—探秘结构—构建模型”为脉络,层层递进且环环相扣。活动一通过魏斯曼、斯佩曼等经典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写主张、补推理,将抽象的“细胞核控制遗传与代谢”转化为可论证的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活动二结合兰花细胞电镜图像,让学生标注结构、描述功能,实现了从宏观到亚显微水平的认知跨越;活动三利用水晶泥、粘土搭建模型,将知识具象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科素养渗透上,课堂巧妙融入细胞核结构发现史,从1831年布朗发现细胞核到1950年卡伦揭示核膜结构,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迭代过程;“前沿瞭望”环节介绍细胞核迁移修复骨骼肌、非编码RNA核功能等新进展,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其探索未知的兴趣,呼应了“科学魅力”的教学立意。
此外,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展示、汇报员讲解、师生追问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构建;结合朱德《咏兰》诗句,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结合,提升了课堂的文化内涵,是一节兼具知识深度、思维广度与情感温度的优质生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