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娟——《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0-10-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教学探索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教学探索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江阴市祝塘中学  潘云娟

课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型

新授课

1.      教材地位和教学内容分析

地位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隋唐时期的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历史背景下对以前制度的沿革与创新,它的变化与创新反过来又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发展,并为后一课隋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三块: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需要学生前后联系,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隋唐制度的源流和创新,并认识到隋唐制度的创新为隋唐文明和后世产生的积极作用。

2.      学情分析

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有一定基础,但是知识较为浅显。赋税制度在初中教科书中并未涉及,学生知识存在明显缺陷。

在学习情绪方面: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有兴趣,对制度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兴趣不高。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一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的解读能力较为薄弱。

3.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研读史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科举制的产生和影响;通过与九品中正制的对比,认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感悟科举制作为一种公开公正人才选拔制度的先进性。    

2)通过三省的形成过程厘清三省制的发展源流;通过绘制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和辨析观点,明确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把握机构的运行,理解其创新之处;通过解读史料,理解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约宰相专权、保证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3)通过赋税制度表格的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条理性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因时而变,在两种赋税制度的对比中感知两税法的先进性和作用。

4)通过时间轴,厘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把握相关制度的演变规律。

5)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4.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新处及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税法的先进性

难点:捋清制度沿革,分析变革背景及影响

5.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6.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故宫、皇袍、龙椅等图片,再显示《好了歌》歌词:“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丞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隋唐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在制度上创新性地解决人事任免问题(即选官制度)、皇权与相权矛盾(即中央官制)、财政来源问题(即赋税制度),这些创新性举措对隋唐社会的发展又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感受当皇帝的好处

分析当皇帝的烦恼

设计意图说明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主题一:天下英雄尽入君彀中——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教师活动

  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PPT展示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图表

朝代

内容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历史解释)——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问题)阅读书本38页,思考放弃九品中正制而采用科举制的原因?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PPT展示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问题)结合材料和书本38页第一段,找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在选官标准、方式和选拔权上的不同点,从而说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科举制的影响

PPT展示(史料解读)

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材料: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来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貌岸然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清朝学者徐大椿《道情》

(小结)PPT展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1905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权、选拔形式角度考察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学生活动

观看PPT,从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科举制概念有个初步认识。

分析书本材料,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时代的发展中思考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分析史料和书本,通过与九品中正制的对比中,感悟科举制的先进性

分析史料,多角度客观评价科举制的作用,理解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扩大统治基础、调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对世界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在明清时期产生的不良影响。

回忆旧知,得出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设计意图说明

通过史料,培养学生解读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感悟科举制作为一种公开公正人才选拔制度的先进性。建立时间轴,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个整体认知,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主题二:以分权集皇权,以群力促效率——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教师活动

    三省的形成过程:

PPT展示:(简单介绍)汉武帝设中朝,有尚书和中书之职,成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东汉设尚书台,长官称尚书令,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署。曹操将尚书由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扩大,政出门下,遂有门下省的建制。隋文帝正是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职责和特点:

 (活动1)结合书本,仿照三公九卿制的结构示意图,建构唐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

(活动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认为:三省六部制是追求体制内的最大民主。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小典故)“斜封墨敕”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故称为“斜封墨敕”。表明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PPT展示(史料解读)

材料: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衷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谓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小结)秦朝至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唐

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的演变的实质是什么?演变趋势是?

学生活动

结合朝代更迭顺序,知道三省职能的变迁。

(活动1) 学生绘制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明确三省六部的职责和运行程序和相互关系

(活动2)学生通过辨析两种观点和分析小典故,明确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即创新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三省六部制。

回忆旧知,对中央官制的演变实质和趋势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说明

以三省的形成过程厘清三省制的发展源流;通过绘制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和辨析观点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把握机构的运行,理解其创新之处;通过解读史料,理解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约宰相专权、保证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建立时间轴,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对秦至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有个整体认知,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主题三: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解决财政来源问题)

教师活动

  唐前期:租庸调制

(问题)展示北魏至唐前期的赋税制度表,思考租、庸、调分别指什么?回答两者的关系?后者赋税制度与前者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作用?

朝代

田赋(土地税)

人口税

北魏

(土地税)

调(户税)

 粟二石

帛三匹、 絮二斤、 丝一斤

兵役、杂役、杂徭等

唐前期

(土地税)

调(户税)

粟二石

绢二丈,绵三两

岁役二旬;纳绢代役,日三尺。

②唐中后期:两税法

PPT展示:

朝代

田赋(土地税)

人口税

唐前期

(土地税)

调(户税)

每丁粟二石

每丁绢二丈,绵三两

每丁岁役二旬;纳绢代役,日三尺。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地税:按田亩缴纳,取消一切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材料:

材料: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天下人口一千六百余万,户减五分之四,人口减三分之二,造成此种户口锐减之原因有三:第一,戎马干戈中丧乱流离;第二,摊户陋规,民户逃亡;第三,政令效率低落,疏于申报。租庸调制之实行,以均田为主,而均田之基础,又建立于地籍户籍渊查之上。均田制度之实行,有其本身之困难,复以田地少而负担重,造成户口逃亡,再经战乱,户籍破坏,人口锐减,资料散失,无法整理,推想地籍亦必凌乱,租既无均田为根,难以征课,调庸从户从丁,亦无法着手。

  ……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遂制两税法,后代行之千年而不替。                      ——邝士元《国史论衡》  

(活动3)结合材料和书本,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征税标准、时间、税种

影响

(小结):PPT展示:汉至唐的赋税制度演变

西汉

编户制度

编户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北魏

租调制

受田农民缴纳租、调,还需服徭役和兵役

隋唐(前期)

租庸调制

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地税:按田亩缴纳,取消一切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从征税标准、时间、税种方面思考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学生活动

分析图表,明确租庸调制的概念,思考租庸调制作用

结合书本和材料,完成表格,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回忆旧知,把握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活动意图说明

赋税制度表格的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条理性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探究理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因时而变,在两种赋税制度的对比中感知两税法的先进性以及作用;最后小结,厘清从汉到唐赋税制度演变的历程,让学生对赋税制度形成总体认识,从表格的变化中探索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