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力”在阅读中生长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心得
2022年版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特意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既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近日,研读了《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章节内容,我更深入了解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设计方法、教学实施方法、评价方法。这本书让我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理念解读:为思维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定位表述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可以发现,这个任务群的目标,是从“阅读、探究、表达”三个活动角度,对照“逻辑思维”目标中的“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的。
我近几年教低年级,所以重点关注第一学段的学习任务。第一学段包括“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等学习主题。
其中生活阅读、科学观察以及表达交流这三个领域的学习任务都是围绕着“生活真奇妙”这个主题展开,也就是学生在阅读、观察、表达实践中对世界万物保持好奇心,都能基于事实和数据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能说清自己观察发现形成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阅读观察表达中体验事物的美感,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由此激发自己再去探究的欲望、保持求知的欲望。保持自信心就是让自己坚持不懈地去发现、思考、比较、总结,通过自己的学习收获来强化自己的思辨性。
第二块内容是质疑提问、思考解决、分享交流。这些领域的任务就是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培养的。围绕“我的小问号”这个大主题引导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观察、请教讨论等语言实践中质疑提问,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说出一两个理由。
二、案例设计:教学活动体现思辨性
学习了这一章节内容,我了解到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单篇”设计,设计时,需找到文本中的思辨切口,以点带面进行设计。也可以进行“单元”设计,围绕“单元”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任务群计时,需立足单元,找到可以思辨的整合点,统整单元进行项目学习的设计。
本书中第一学段 “世界真奇妙”这个案例,设计精妙,围绕“奇妙”关键词,设计了三个前后连贯的情景任务,激活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抽象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个案例的学习使我深受启发。
我根据第一学段中的第二块内容“我的小问号”为主题尝试设计了学习任务。学习主题采用调适的建构方式,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玲玲的画》《我要的是葫芦》以及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调整到本单元。
设计理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以表扬为主。
单元目标:
1.阅读有趣的短文,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
2.阅读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思考问题的方法。
3.能辨别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做法,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共设计了三个任务,六个活动。
任务一:读熟故事,说说我的小问号
学习活动一:列列我的“小问号”
1.读读《曹冲称象》《玲玲的画》《我要的是葫芦》《小马过河》四篇课文。
这五篇课文故事性强,逻辑性强,都能清晰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做法。学生通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读文后抛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小问号?”。
2.用喜欢的方式列出问题,能自己解决的,可以再读课文寻找答案,阅读逐渐走向深入。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小组内汇总。
学习活动二:“我的问号”分分类
1.先在小组里把一样的问题汇总,再以小组为单位发布问题,最终确定全班都关注的问题。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分类。有的可能是缺少生活常识而提出的问题,例如“大象的体重有多重”。有的可能是没能从内在逻辑上把握文章而产生的问题“那人明明喜欢葫芦,为什么生了蚜虫却不管”。有的是根据文章结尾展开联想提出的问题“小马以后再遇到问题会怎样做”。
任务二:讨论质疑,带着问号去思考
学习活动一:理一理故事中的做法
对照问题,把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梳理出来。
《曹冲称象》 |
|
其他官员的做法 |
|
曹冲的做法 |
|
《玲玲的画》 |
|
遇到问题后玲玲的表现 |
|
遇到问题后爸爸的做法 |
|
《我要的是葫芦》 |
|
邻居怎样劝说 |
|
那个人的做法 |
|
《小马过河》 |
|
老牛怎样说的 |
|
松鼠怎样说的 |
|
妈妈怎样说的 |
|
|
学习活动二:评一评谁的做法好
评一评故事中谁的做法好,并说明理由,评说过程中,要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需要补充的内容。
任务三:思维提升,谈谈我的好办法
学习活动一:办法大家谈
对照故事中人物的做法,自己尝试提出全新的解决办法,并讨论可行性。
学习活动二:解决生活中的小问号
1.通过课文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2.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联系生活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三、设计思考:养成思辨意识
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途径是“阅读、发现、思考”,通过阅读只需“说出想法”即可,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围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发现四篇课文都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思辨性的教学引导。从中也可以看出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有以下两个特点——
(1)培养思维习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都和学生身边事物有关,有科普知识,有简短明理的小故事,重在引导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在本单元学习中,以“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小问号”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此激发自己去探究的欲望、保持求知的欲望,从小培养思维习惯。
(2)提升思辨能力。二年级开始,教材逐渐涉及“思辨性阅读”的题目,且尤其重视“比较”这一策略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的运用。在任务二中,让学生梳理文中人物做法,评评谁的做法好,符合“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目标:“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
这几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以二年级下册的《曹冲称象》为例,课后的习题——要比较两种称象方法的不同,首先就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随后结合内容展开比较,最后分析归纳相关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马过河》一文根据学生的提问,也可以归纳为一些思辨性问题:关于河水的深浅,为什么老牛和松鼠的看法完全相反”“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思考、回顾中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要经历“梳理——提问——比较——分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整个学习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展开,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现实需求。《玲玲的画》一课中,理解“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可以换种方法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思辨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追求“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拓宽眼界,提高思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带着思辨意识和习惯,走入日常的每一节课,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才能更加鲜活灵动,充满情趣,彰显理性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