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读后感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王燕
记得去年刚拿到2022年版的新课标时,我通读了两遍,发现语文课程要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分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各个任务群相互交叉、渗透,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说句实话,虽然对于任务群的具体表述、教学建议等进行了研究,可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却很难落实,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孩子,识字能力不强,课外知识又不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的教学,缺乏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对于教案的设计还停留在“线性教学”的层面,教学环节板块不强,更谈不上任务群的运用。应该说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处于混沌与迷惘状态。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主编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这本书中的第六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从而明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作品的形式,从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玩味意蕴、体察效果、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有意识的尝试进行审美创造。
可贵的是编者按低中高年段,分别以《秋天的诗》《“囧事”也快乐》《多姿多彩的民俗》为案例,从“设计背景”到“设计思路”再到“课例呈现”,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模板,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就来谈谈低年级“秋天的诗”这一学习主题的设计吧。教者依据秋天的特点,结合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是一句诗”“我写一句诗”“童诗发布会”三种不同的学习情境。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由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这种泛灵性的特点使儿童常用诗意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教者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每一个情境任务的活动分解,设计了结构化的活动链,始终牵着一根主线展开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最可贵的是完成每一个学习活动时,采用一年级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如在听听诗的声音中,采用“词组对对碰”“词组接长龙”“捉住回声”“找到回声”等;在看看诗的样子时,通过“找不同”“画外衣”“排排队”等形式;在摸摸诗的心跳环节,采用“最佳表情”“最强心跳”“最美电图”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前后联系紧密,始终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借助提示进行创意表达。一系列“魔法”让儿童看到了诗的自由和灵动。诗心在游戏中悄然生长。
这一单元任务群的设计,展现了教者精湛的教学艺术,始终把儿童放在首位,站在儿童成长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活动方法,处理巧妙,浑然天成。
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案例,只能说是对任务群设计的依葫芦画瓢,有一种生搬硬套之感,效果自然并不理想。
第三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以“祖国的美好风光”为主题的美文,我紧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在理解中积累词句,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一语言要素安排教学,形成了整体的、类化的学习结构。
教学时,我以“小小霞客旅行记”为主题,以中国的地图为引子,带孩子们大致了解了黄河、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吐鲁番等的地理位置,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省份与景点名称,识记与风景相关的生字词。
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通过“看图读文找奇石——品词析句夸奇石——妙语连珠创奇石”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展开教学。孩子们初读课文以后,很快就能找到“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几块奇石,也能分清详写和略写。在第二个环节,采用了挑选自己喜欢的奇石夸一夸的形式教学,孩子们兴致很高,通过插图和文字的共同展示,学生先观察再读句,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飞、落、抱、蹲、望”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奇石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介绍,非常带劲。
最后模仿课文内容,挑选一块奇石,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像”“好像”等比喻词来介绍给同学听,还可以把它画下来。这样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仿编得不错!
在学习《日月潭》时,渗透了祖国的宝岛台湾还没回归祖国大陆,结合一年级学习的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进行导入,以照片的形式先让学生逐幅欣赏,再结合文本,找找对应的风景照,说说日月潭美在哪里?从而引出“风景美、湖水美、清晨美、中午美”“清晰美、朦胧美”等画面,牢牢紧扣“风光秀丽”这一中心词,请学生上台来当一回“小导游”,夸一夸日月潭的美,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日月潭,并能前往旅游。
《葡萄沟》采用“我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为总起,抓住“水果多、枝叶密、颜色美、老乡好、制作精”等方面分别介绍,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深入阅读课文,通过读、想、说、赏、写、讲、演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使“理解、品读欣赏优美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与丰富,培养想象力”等要素贯穿始终,在语句中积累,在情境中运动词语和句子,从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现在回想起来,设计缺少整体框架,板块感不强,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读好课文、理清层次这两方面,学生活动缺乏情境性,任务驱动不明显,更别说是创意表达了。每一篇课文都能找到语言表达的秘妙之处,教者要善于挖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链接生活与自然,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真正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改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跟上新的教研步伐。
202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