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丰富的形象中发掘寓意——《寓言四则》群文阅读
主备人:黄鸣
【文本研读】
《寓言四则》这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本单元就体现这一要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这两篇寓言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通过对这两篇寓言的多种描写手法和形象特点的分析,感受寓意,总结寓言的相关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穿井得一人》的寓意。
【教学创意】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通过“整体感知明文体,理特点”“朗读对话辨形象,知寓意”“立足故事添形象,明寓意”“联系现实看形象,悟新意”四个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掌握“于生动的形象中发掘寓意”的方法。最后利用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活动组织】
一、整体感知明文体,理特点
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这几则寓言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篇幅都很短小、都讲了道理、都是通过短小的故事来讲道理、给人启示。有对话描写,带有讽刺性或者都很可笑。(发现并归纳出了寓言的特点。)
二、朗读对话辨形象,知寓意
(一)聚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觉得这故事中的赫耳墨斯和蚊子很是可笑,你觉得他们可笑在哪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摘录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三次对话,请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读出赫尔墨斯的可笑。朗读指导
《赫尔墨是和雕像者》通过神态、寓言、心理描写等手段,使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从中发掘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一文不值,不被人重视的寓言。
《蚊子和狮子》则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段刻画了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蚊子形象,我们从中发掘出骄兵必败的寓意。
三、立足故事添形象,明寓意
聚焦《穿井得一人》
1、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这个故事。(帮助疏通文意)
追问:这则寓言出现的人物比较多,你认为谁是主人公?
2、运用想象,请大家动笔补一补,给这些人物的语言前添上一点描写(可以仿照赫尔墨斯或者蚊子的描写,补上神态、动作、心理等),尤其是补写你认为的主人公的描写,通过你的描写来丰富他的形象,明晰你要表现得寓言,给人的启示。(生写,交流,板书答案)
3、通过补写,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鲜明的认识,接下来你想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物说点什么?请以“我想对丁氏(传闻者、国人、宋君)说,要……,不要……”的句式来说一说你的建议。
小结:我们通过对不同形象的分析,多角度发掘出故事的寓意,这则寓言既适用于那些表述不严谨,有歧义让人误解的人,也适用于那些不谨慎辨别,而以讹传讹,贻笑大方的人,看来只有仔细查证,明辨是非,方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4、下面我们再回看《蚊子和狮子》的故事,除了文中给我们的寓意外,也试着从不同的对象入手,是否也可以发掘多角度的寓意呢?可否将课题改为《蚊子、狮子和蜘蛛》
四、联系现实看形象,悟新意
统观三则寓言,我们不难发现,如何读寓言,读懂寓言,不妨去仔细品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我们既可以从单个的人物形象中寻找寓意,也可以从不同形象中多角度去发掘不同寓意。其实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从同一形象中多角度去发掘寓意。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四则寓言《杞人忧天》。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立足现代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去分析杞人这一形象,能否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呢?请试着把你个性化的解读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多种描写手法 形象特点 单个 寓意
多个 ( 不同)
【教学反思】
寓言类文本群文阅读策略探析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课堂设计为例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将群文阅读运用到寓言教学中,以多元的文本、丰富的活动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寓言,多角度发掘寓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寓言 思辨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群文阅读不是为了扩大阅读量,而是训练学生自觉运用群文阅读思维,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学会在多个文本阅读中辨识提取、比较整合、批判创新,提升常态阅读能力,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给人启示。因为它的篇幅短小,情节简单,道理深刻,而出现在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初中阶段再学这一类文体,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在读故事知寓意的层面,显然这种阅读教学是缺乏深度的,学生的体验也是肤浅的,所得是有限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初中寓言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思路。教学中教师将议题作为中心点聚合多个文本,把问题当作突破口促进比较阅读,以主题为线,同时导入思辨读写活动,整合归纳方法,培养学生会学寓言、能明寓意、善于思辨的能力。
将群文阅读运用到寓言教学中,以多元的文本、丰富的活动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寓言,多角度发掘寓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理关系,确定议题
在群文阅读中,群文的议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因此多个文本的耦合,是建立在明确其结构性特征基础之上的,只有理清文本间的逻辑关系,确定群文的中心轴,群文才能在教学中有序地进行呈现。
怎样科学地确定议题呢?除了“体裁”外,还可以从“主题”、“作者”、“创作手法”等角度去思考寻找。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群文阅读课型设计为例。四篇寓言,形式不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字和狮子》出自《伊索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则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字和狮子》先讲故事,再出示寓意,简单明了。《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则以叙述故事为主,寓意不明确,需要读者深入思考。理清这一外一中,一今一古故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找到聚合这四个故事的议题。笔者发现,四篇寓言中刻画的形象对寓意的揭示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因此确定议题为“于丰富的形象中发掘寓意”。
二、理方法,求同求异
(一)巧设问题,凝练形象知寓意
如何切入议题,问题的设置很关键。《伊索寓言》两则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寓言阅读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文本再走出文本,生成阅读寓言的能力。而问题好比进入文本的引路石,好的问题既能紧扣文本,有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在教授《寓言四则》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字和狮子》两则寓言,抛出“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觉得这故事中的赫耳墨斯和蚊子很是可笑,你觉得他们可笑在哪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这样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否问题或碎问碎答有价值,它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提炼文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又不露声色地引出寓意。
学生作答如下:
生1:我觉得赫尔墨斯很可笑,文中说“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赫耳墨斯的问话中没有称呼,可见他对宙斯这个众神之王是轻蔑的,表现他的狂妄自大,所以说他很可笑。
生2:我也觉得赫尔墨斯很可笑,文中说:“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赫尔墨斯的笑,充满了洋洋自得的意味,通过赫尔墨斯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很是可笑。
生3:“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作为掌管商业之神,他不关心商人的生活和生意,只关心自己受多少尊重值多少金钱,这里通过赫耳墨斯的心理和语言描写,显示出他盲目自信的可笑心理,将他爱慕虚荣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也是可笑的。
生4:《文字和狮子》中“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吹着喇叭”的动作是蚊子自信的宣战。后面还有“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吹起喇叭”“唱着凯歌”的动作则写出了蚊子胜利后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样子,很可笑。最可笑的是它最终被蜘蛛网粘住的结局。
生5:“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蚊子的语言,叹息的神态,以及“不料……”一词,说明蚊子至死都没明白自己丧命的原因,的确可笑。
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发现,学生再分析人物的形象,揭示其可笑表现时,寓言的寓意也一并揭示了。此时,教师便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梳理归纳,做出小结:短小的故事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段丰富人物的形象,是有助于我们去发掘寓意的。
有效提问能让学生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地思考和提炼,训练学生的思维。而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和概括,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给学生的认知构建提供重要参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整体性。
(二)巧设活动,体悟形象明寓意
1、朗读中辨形象
教师摘录具有典型性特点的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三次对话,请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一下,演绎赫尔墨斯的可笑,指导学生辅以动作和神态。学生在朗读表演时通过加入的“微笑”、“得意”等微表情和“双手环抱”、“指”等动作,形象展现赫尔墨斯的虚荣和自大。在一读一演间,学生不仅加深了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寓言的寓意。
2、补写中显形象
前两则寓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共同的地方,那《穿井得一人》则重在引导学生求异。首先抛出“这则寓言出现的人物比较多,你认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学生众说纷纭,有认为是“丁氏”的,有认为是“宋君”的,有认为是“国人”或“传闻者”的。学生意见的矛盾处就是课堂讨论的焦点。
紧接着我便设置了补写环节,让学生调动想象,给以上认定的主人公的语言前添上一点描写(可仿照赫尔墨斯或者蚊子的描写,补上神态、动作、心理等),通过补充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明晰故事要表现的寓言。
及其家穿井,________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_________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________令人问之于丁氏。
3、悟说中明寓意
学生通过补充描写,对几个人物的形象都有了更直观鲜明的认识,也意识到,不同对象身上存在不同问题。接下来我又通过悟说的活动设计,要求学生以“我想对丁氏(传闻者、国人、宋君)说,要……,不要……”的句式来给出建议。
以上几个活动,虽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对寓言中出现的形象进行分析,以助推寓意的发掘,这便是群文阅读的特性,围绕一个议题,从不同角度解读,有层次性、程序性地理解议题,达成共识。
三、理思路,促生思辨
确定议题后,梳理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方能凸显群文主题。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寓言的基础上学会多角度发掘寓意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就是品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本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先通过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字和狮子》两则寓言提炼出“于丰富的形象中发掘寓意”的方法一:从某一人物形象中发掘寓意;然后比读《穿井得一人》,发现多个不同形象中可以多角度发掘到不同的寓意,它既适用于那些表述不严谨,有歧义让人误解的人,也适用于那些不谨慎辨别,而以讹传讹,贻笑大方的人,明确只有仔细查证,明辨是非,方能成为生活的智者。通过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这是“于丰富的形象中发掘寓意”的方法二。随即引导学生回读《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就不难发现,除了文中给我们的寓意外,还可以从狮子、蜘蛛等角度发掘多重寓意,加深对方法二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在循序渐进地教学中逐渐得到开发。最后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读《杞人忧天》,联系生活实际,立足现代社会,去思考这则寓言除了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外,换个角度去看杞人这一形象,能否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设置这个作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限制、打破思维的禁锢,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于丰富的形象中发掘寓意”的方法三:从同一形象中多角度去发掘寓意。
初中教授寓言类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和专业阅读,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读”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也是2022年版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以上是笔者以群文阅读形式教授《寓言四则》后的一点粗浅的认识。群文阅读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每位语文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