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借景抒情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关注作者运用借景抒情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导入:出示《盼》这篇课文的插图。
(师:上学期,我们认识了铁凝笔下的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在盼什么,你们还记得吗?——盼下雨)
2、出示《盼》中的内容:我开始盼着变天……
(同学们,这个小姑娘心里装着心事,觉得连天气都在和她作对。再读:为什么一有雨衣,天气预报总是不准呢?)
3、你瞧,很多人心里装着心事,她会觉得周围的世界都发生了变化。
4、同学们,你们有自己期盼的事情吗?
(学生答,教师适时点评: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令我们期盼。)
5、今天我们再走进一位作家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星期天》,齐读课题。
板块二:识记词组,发现光线线索
1、检查预习作业,出示作业单中难度字词统计表。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让你们摘录了难读的字词,昨天晚上,徐老师整理了你们的作业单,有几位同学认为这几个字词很难。
2、第一组:砖头 蚁穴 念念叨叨 绊倒 依偎
A:小老师领读。(读得干脆些)
B:注意“穴“叨”的读音。
第二组:孤独 惆怅 惊惶
A;理解“惆怅”“惊惶”的意思。
(竖心旁的字都和心情有关。“惊惶”的意思是惊慌、恐慌。“惆怅”的意思是因失望而伤感。)
A:小老师领读。
第三组:明媚 沉郁 缥缈 漫长 急遽 消逝
A;小老师领读。
(越难的词语,同学们读得越好,看来同学们发现难读的词语,都进行练习了。)
B:理解“沉郁”“缥缈”“急遽”的意思。
3、老师还发现第三组的词语都聚集在四句话中。出示描写光线变化的三句话。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看着盆里的衣服和泡沫……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时光的脚步。”
“男孩蹲在那个……一派荒凉。”
A:学生练读。
(词语难读,那词语所在的句子肯定不容易,请学生们自己练读。)
B:读完这四句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四句话都是描写光线的句子。)
板块三:借助图示,梳理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早晨、下午、黄昏)
2、按照时间顺序圈画出母亲及我所做的的事,作者的心情变化有的可以直接圈出,有的可以根据相关语句来概括,完成图表。
A:同学们,叙事写文是有脉络的,我们梳理了按照时间顺序及心情变化梳理了文章穿插的两条线索,从上午到黄昏,从兴奋到委屈,课文就围绕了这两条线索讲了一件事,请你借助图表,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一早,母亲忙着买菜、做家务,“我”就挨着时光等她。下午,母亲忙着洗衣服,我午觉睡过了头。黄昏到来,外出的事情最终未能成行。)
理清文章线索,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基础,因为文章总是按照一定的线索、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板块四:细品句子,体会抒情
1、因为心情的不同,“我”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有了不同。再读文中描写光线的句子,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对比出现: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A: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如同阳光般明媚、灿烂。(板贴“阳光明媚”)
母亲忙前忙后,“我”的愿望落空了。——“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A: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希望也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内心是无奈的,失落的。(板贴“沉郁、缥缈”)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
A:时间的流逝是急遽的,而我的等待是漫长的呀,我从早晨等到上午从上午到下午,还没有等到母亲带我出去玩。“我”内心是失望、委屈的。(板贴“漫长、急遽”)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A:消逝的光线,消逝的时光,此时“我”心中的确是荒凉的吧。(板贴“消逝、荒凉”)
2、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说: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从阳光明媚到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下去。从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到无可挽回的消逝,一派荒凉,这不正是我的心情由愉悦期盼到焦急兴奋到孤独惆怅再到失落伤感的这一变化过程吗?
3、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A:作者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明媚”“渐渐暗下去”“漫长而急遽”“消逝”等,暗示了时间的变化,表现“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我的心情呢,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使情感自然流露,像这样的描写,我们把它叫做借景抒情。
(像这样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就称之为“借景抒情”。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细腻表现内心情感,富有感染力。时隔多年,依然能清晰地忆起那个星期天孤独而惆怅的黄昏,那光线和声音,更突出了那个星期天的经历刻骨铭心。)
板块五:迁移运用,初试身手
1、课本50页“初试身手”就提到了这种写法,读一读例文,再次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A:例文中作者所选的景物从无声到有声,情感表现有层次感。
2、选择“初试身手”中的“走在小巷里”这个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写几句话。
3、学生练笔。
情境:走在小巷里 |
|
心情好 |
心情不好 |
好词参考:笑脸盈盈、微风拂面、花儿微笑、欢笑的少男少女、鸟儿欢唱 |
好词参考:耸拉脑袋、阳光刺眼、鸟儿叽叽喳喳嘲笑、花草黯淡无光 |
|
|
一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二星:选择不同角度的景物表现人物心情。 三星:情感表现有层次感。 自我评价: |
4、学生自评,全班交流,佳作分享。
板块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古人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种感情的自然抒发。
2、 史铁生不仅仅用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还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中自然流露,课后请同学们先品读课后练习二中的句子,然后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句子,写写批注,体会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