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的生命课堂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朱嫣然
在假期中我读了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这本书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
一、“活”出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过课堂和我的生命、我的生活的关系,仅停留在课堂是课堂,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所以当我注视这本书的封面,书名《活在课堂里》和下面一行小字“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映入眼帘时,我心中为之一振。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课堂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泼泼的生命。这个生命在哪里“活”?如何“活”?什么样的“活”是最理想的“活”?这些问题李振涛老师在序言中给出了回答——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没有一个课堂可以复制,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活在自己的课堂,就是活出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在课堂中,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影响着更多新的生命体。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我们老师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课堂的生活过好,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生活,我们就要好好去雕刻自己的课堂生活。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重视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效益,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殿堂。为上出好课孜孜不倦地奋斗。
二、朝着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
李老师用六个大字“实、长、清、细、深、融”总结出一节理想课堂该有的样子。
第一个字是“实”。李老师借用了叶澜先生曾经用过五个“实”字来形容,扎实的课堂、充实的课堂、丰实的课堂、平实的课堂和真实的课堂。对于老师而言,有扎实的课堂是最基本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课堂。只有扎实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充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也不是浪费自己的生命,而是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收获。丰实的课堂,它也是一种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预设,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真正的课堂它一定是有生成的部分,而不是按照我们预想的规定好的教案一步一步推进,课堂的本质就是动态生成的。平实的课堂是常态下的课,最常态的课是最滋养人的,是最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真实的课堂是有缺憾的,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因为有了缺憾我们才会去反思,才会成长,有问题了我们才会去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最真实的样子是不完美的。
第二个字是“长”,即生长。真实的课堂是有生长感的,而不是我们按原来的样子按部就班。要看一节课它是不是有生长,就要看学生的生长点,课堂的推进纵深感,以及学生在一个层面向另外一个层面生长的感觉。
第三个字是“清”,指的是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我们要清楚地教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教学内容,清楚学情,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入教室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学习中的困难和阻碍是什么,不同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然后再针对性地去改进设计。其次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回顾自己的教学,我在环节清晰和指令清晰上做的还不够。教学时每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度有时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在课堂上有时候没能够给学生下达比较具体的指令,导致学生反馈的效率比较低,有时甚至不理解或误解老师的意思,所以我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第四个字“细”,即细节,课堂上的细节最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水平。李老师列举了十七个小组合作的细节,包括训练的起点、合作前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底线、分工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评价反馈、组际互动、台上台下互动、板书形式、动笔、学段特性、学科知识特征和素养特性。李老师详细地回答了小组合作要注意的细节,虽说这些都是非常细节的地方,但是却很重要的。
第五个字是“深”,指的深度学习,主要是深到思维里,深到情感里和深到审美里。思维方面,学习语文也需要思维的锻炼,在思维的练习中帮助学生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方面,在目标设计之初,就应该想清楚要深入的情感目标是什么,而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一条重要的路径,我们不能够让情感变得越来越淡薄,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的发展。最后是审美,对美的学习,虽然有美术学科,音乐学科,但是其他学科也有它的美。
最后是“融”字,真实社会当中的问题,它是没办法通过单一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的。正因问题解决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跨越学科边界来解决问题,学科间需要进行合作。还有跨时空的融合,这也是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线下线上的融合。此外还有五育融合,这也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
三、生长在课堂里
在学习过程当中,试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老师而言,教学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不断试错,然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很多时候课堂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把每个课堂当做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去打磨它、雕刻它,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人的课堂就是他生命课堂的一个照见。因此,我们不能照搬他人的课堂去创作,而是应该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学习他人的课堂只是一个方面,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缩短成长的周期。而真正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必须雕刻自己的课堂,必须要有自己的拿手本领。我们雕刻出来的作品不能只是他人的模仿品,这样很难成为艺术珍品,“不经试错的课堂是不完美的”。在学习他人后,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创新和创造,这一点则是最为关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去生长一些方式方法。
正如李振涛老师在书中提醒的那样,我们都要学会和课堂保持亲密,找到自己的“标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带着对课堂的敬畏,放下课堂的“脸面”,在积累和忍耐中自我孕育,上好每一节课,活出自己的课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