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理” 达成“用” 2024-09-10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陆静 所在单位: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4-09-1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经历“理” 达成“用”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学习要点探析

摘要: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二学段提到“分类整理”和“感受”,三学段提及“分主题梳理”和“表达”,由此可提炼该任务群的一个学习要点:学生在完成特定的情境任务中,经历真实的分类整理,获得个体感受,促进表达能力。

关键词:分类整理 情境任务 感受表达

 

该学习任务群提出两个概念“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学生在真实性、生活化的情境中,完成具体任务,梳理、发现字、词、句的相关规律,感受语言之美、文化底蕴,强化日常表达。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言语实践型”强调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的重要关联,即学习语文是为了正确地运用语文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是学生语文学习、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把语料积累和言语经验积累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结,真正提升学生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新课标中,与情境相关的词有很多:真实情境、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语言运用情境等,不同专家对情境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本文从人称代词的角度着手,简单分析该任务群常用的三个情境:与“我”相关的生活情境、与“你”相关的交际情境、与“他”相关的文本情境。

(一)还原“我”的生活

新课标中,该任务群的学习提示强调“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积累与梳理同类生字时,可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

以一年级上册识字9《日月明》为例,本文以小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会意字,会意字是六书中的一种,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各自含义组合成的新汉字,如诗中的“田力男”,古代下田干力气活的都是男人,即田力为男。在了解会意字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我的一天”,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还原自己学习日的一天:起床、穿衣服、吃早饭、上课、写作业、课间休息、睡觉,并找一找其中比较明显的会意字,如:人靠在树上即“休息”的“休”,眼皮垂下即“睡觉”的“睡”。教师还可就字体发展补充不太形象的会意字,如:“早”在甲骨文中,上部分像太阳,下部分像小草,象征着即将天明,太阳冲破黑暗而出的景象;“作”右边为“乍”,有忽然的意思,“作”即人忽然起身,投入劳作。

学生在完成这样的情境任务中,初步感受汉字历史的悠久与神奇,激发学生探索汉字的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走进“你”的生活

新课标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描述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及“日常交际情境”“交流”“分享”等词语,由此可见,创设交际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建立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库。

以二年级下册识字4《中国美食》为例,创设情境:在父母的协助下,制作一份“我喜爱的美食菜单”,从所需食材、烹饪方式两个角度互相推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表示烹饪方式的汉字: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并内化理解“火”旁和“灬”旁的字,都和“火”有关,进而延伸认识:燃、焰、炉、炊、点、熟、热等。

(三)品读“他”的生活

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创设文本情境,在梳理、积累与运用中,感受作家语言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运用规范化语言表达的动力。

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梳理“我”与祖父在园子里做的事情,画画“我”与祖父的表情。学生找到以下句子: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学生在每一件事后面画上“我”与祖父的表情,发现“我”在祖父的园子里,不管干什么,都很开心;祖父不管“我”干什么,都很开心,从中感悟祖父对“我”的无尽疼爱,“我”对祖父的深厚想念。

二、多种方式 理出规律

“大概念”是当下教育界研究的一个方向,是持久性、可迁移的学习本质,在该任务群中可理解为字、词、句、文的基本规律,学生主动梳理、发现、归纳规律,向内建构知识系统,向外勾连实际生活。

(一)以点及面 识记生字

据现有资料统计,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成,在识记过程中可以形旁为中心点,向四面发散,认识一系列生字。

以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为例,本文主要写了小猴子下山做的事情: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追兔子。前六件事都需用手完成:掰、扛、扔、摘、捧、抱,学生动作模拟这六件事,明白这六个动词可凝聚向一个点“手”,因此都与“手”旁相关,再以“手”旁为中心点,继续发散,发现更多用手做的表示动作的字:挑、提、推、拉、拖、挖等。第七件事“追兔子”,学生动作模拟,发现与脚有关。教师在课前需明晰,“走之”由“辵”演化而来,“辵”为忽走忽跳之意,本义为行走,课上引导学生由“走之”发散识记:进、退、逐、迁、逃等。

(二)分组建库 积累词汇

儿童词汇库比较单薄,对有些词一知半解,在生活中不会正确运用,将同类词按一定规律分组建成有依据的词汇库,促进学生领会作家言语表达的秘诀并迁移运用。

以薛法根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为例,其设计学习任务四:欣赏颜色,梳理词语。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有: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原文中七个颜色的顺序是:

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会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薛老师重新排列颜色顺序,出示新句子: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葡萄灰,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梨黄。金灿灿、茄子紫、半灰半百合色。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交流发现,相较新句子的杂乱,原句子分类列举,更清晰。在教师的进一步点拨下,学生建立新的颜色词库:

叠词式: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黄澄澄;

组合式: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半红半粉、半蓝半绿;

比喻式: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西瓜红、黄瓜绿。

(三)平行比较 辨析句段

一个意思多种表达方式,反映个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生活。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比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逐渐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表达。

仍以薛法根老师教学的《火烧云》为例,薛老师出示关于“火烧云”的两种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这样解释: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红霞。

课文《火烧云》的解释为: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是描述事实的客观语言,课文中的解释是文学语言,二者没有优劣,只是在不同语境中,面对不同对象,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自主感受 加强表达

在情境中梳理规律,建构自主的言语系统,从而感受汉字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激发儿童大胆、有序、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只有在亲自经历真实的积累与梳理中,感受汉字的美与奥秘,才能理解与领悟汉字特点、汉字文化,从而转化为语言输出。

以《火烧云》第一自然段描写霞光之美为例,课文没有直接描写霞光,而是写霞光带来的地面事物变化: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色,红公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引导学生在梳理中感悟作家写作奥秘:间接描写有时比直接描写更直观形象。接着,学生尝试间接描写,如:写“春风”,春风无形,但给大地万物带来了很多变化,探头的小草、初绽的嫩芽、流淌的小溪、空中的风筝等。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涉及小学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又渗透于其他五个学习任务群中,积累与梳理是途径,运用与表达是目的,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认真钻研与大胆尝试,在实践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规范运用自己资料库中的语言,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