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统领 落实于“微”
——新课标理念下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析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 陆静
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师面临巨大挑战,这对青年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级教师杨九俊、研究员王彦明等五名专家编著的《新课堂“怎么办”》,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发展方向。本次讲座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从“大”着手,落实于“微”,探析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
一、“大”之简议
大概念、大单元、大作业观、项目化、跨学科,这些热点名词都指向一个“大”字,对于习惯于单篇教学、碎片字词教学的教师而言,理解模糊、操作无法。本文先从最基本的大概念思考,改变青年教师的认识,尝试创新课堂教学。
(一)大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大概念的内涵,不同专家见解各异,统整归纳为几个关键词:从广度上而言的“范畴”,从地位上而言的“基础、核心、代表”,从关系上而言的“联结、迁移”,据此可定义教学上的大概念为: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解决问题的基础型概念。如诗词学习的一个概念:作者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境遇会影响其诗歌风格。这只适用于诗词学习,但若提炼出大概念: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境遇会影响其人格气质,就可以迁移运用于更多情境。据此,大概念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本质化:大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集中体现学科课程最为关键的内涵。
2.可迁移:学生掌握的大概念,可被用于各种情境,解决复杂情境中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
3.永恒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习得知识背后的大概念,学生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运用于生活。
(二)教学中大概念的意义
“这么多年教学,没有大概念,也好好的。”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疑问。关于大概念的意义,可从当下时代背景和育人需要两方面分析。
1.时代背景: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中,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持续推进课堂改革,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
2.育人需要:新课标提出以素养为导向,探寻教学新常态。素养导向教学强调要从知识传递型的讲授教学转向知识建构型的探究教学,注重结构化、思维力、系统性,大概念能有效地组织零碎化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发生知识迁移,解决各类情境中的问题。
(三)大概念的确定路径
语文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比较特殊,大概念并未在课标中明确提出,在确定大概念时,要整理课标和教材中的关键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用完整、简洁的陈述句进行表述。
以 为例,
二、实践重“微”
核心素养导向,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实践依然要关注细节,每一个学生、目标、任务设计、评价标准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切实提升,细致到点,落实到位。
(一)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
因材施教是历来普遍认可的教学智慧,可在大班化教学中存在许多困难,学生数量大、课时固定化、考核单一性,使教师无法全面考量学生学习起点不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风格各异等因素,展开个别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但是困难不是理由,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尽可能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
1.学习目标层级化
往常设计学习目标时,只从素养角度关注纵向分级,未从学生角度关注横向分层。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根据学生基础,以课标要求为参照设定三个层级:高于本学段要求的一级目标、达成本学段要求的二级目标、略低于本学段要求的三级目标。
纵向、横向制定好层级目标后,以直接的表现性语言呈现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学习。
2.学习内容多样性
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是学习选择性和实现因材施教的保证,在备课中要注重拓展学科资源,包括:教材知识的背景与延伸、知识关联的跨学科资源、学校项目化推进的学科实践等。
3.学习过程重生成
为使青年教师快速上成一节像样的课,学校一般要求他们写详案,具体到预设的学生回答和评价语言,这在教师第一年非常必要,但当教师基本掌握课堂把控力时,就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性。“生成性学习”,强调在预设的前提下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创新性等。因此,教师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要学会退让,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实践的时间与平台。
(二)开发实践性的“小任务”
语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达成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以大单元教学为例,确定单元大概念,创设单元任务情境,开发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下还细化每一个小任务,并且任务的表述是具体的表现性动词,如:圈画、说出、认识等,而不是学生不知该如何操作的非表现性动词,如:感受、体会、欣赏等。
(三)设计具象化的“评价表”
当下课堂中,常出现的评价表是“星级评价表”,以打星的形式进行评价,可这不同星级的评价标准与原因却模糊不清。在设计评价量表时,一定要对照层级化的学习目标,给出可量化的客观依据,使学生和老师明晰目标的达成指标。
三、思行合一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实践与反思,既不能浅显、虚空地谈论理论,也不能固步自封地反复上课。“大”与“微”看似对立,实则二者融合不可或缺,青年教师一定要在大背景下去思考教育教学的意义与出路,接受教育发展中的新理念,选择性地进行深度学习,并渗透落实于每堂课的每个细微之处。
青年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发展,务必要沉下心阅读,要阅读期刊杂志,更要阅读有厚度的时代性的专业书籍,《新课堂“怎么办”》就是一本很值得青年教师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的专著,本文撰写的内容,只是这本书中几个小点得到的启示,每日固定一段较长时间专注阅读,勤于反思,青年教师定能沉稳地、积极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