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2024-09-1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张婷 所在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4-09-1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拜读李政涛老师的著作《活在课堂里》,感受着李老师浑厚的文学底蕴,引经据典、时而幽默时而感性,甚至有时能感受到李老师有一种超脱世外的禅意。朴实的辞藻下是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充满爱意的实践。对于教育,每个人理解不同,有的是职业,有的是理想,有的是目标,有的是事业,有的是生命。在李老师撰写的序言中,出现了37个“生命”。学生是生命,教师也是生命,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也应该是有生命的,而我们的语文课题是要有温度的。我们要通过课堂,留下自己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留下自己曾经是一名教师的痕迹。我们要通过课堂,传达语文的温度,传达生命的力量。

我们学校曾经也做过以“生命关怀”为大背景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意义也与李老师的理念不谋而合,更是符合了2022版新课标对“育人”的突出导向。

让我读着最沉浸投入的是第四辑“世界的课堂”中的首篇——《做“中国教师”,上“中国课”》。可能身为语文老师,对带有语文课堂的内容更为感兴趣。李老师在文中讲到:中国课的标识之三是重视“指导”,并且提出“主导”并非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因为中国的课堂有其独特性,可以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往让我们质疑的“教师主导”,实际上是“过度指导”造成的。李老师认为,教师的主导,往往是以“指导”的方式展开的,虽然主导不等于指导,但主导离不开指导,教学更离不开指导,指导是连接教和学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在这绕口令般的语言中,我暂且理解为:有度、有法、有意的主导,就是指导。

既然指导一定是要有方法的,那方法在哪里呢?而在前文,中国课的标识之二——重视“结构”就已然具体阐述中国课的结构化。它表现为教材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结构。尤其是老师在课堂中以“层层铺垫”为特性的演绎式教学过程结构,不就是在如何平衡“主导”与“指导”之间煞费苦心吗?再联想我们的情境教学、任务群,不就是放在天平两端的砝码吗?我觉得李老师提出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结构,也是对标了新课标中的任务群和情境教学。在《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中,利用傣族老爷爷给孙子讲60年前的故事为情境,借助插图、板书等支架,先讲清故事,再讲具体,最后能绘声绘色富有感情地讲,这一步步,都体现了中国课的结构性。在《四季》一课中,要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仿说课文,难度不小。首先我通过不同季节的不同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多样和丰富,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其次,利用教材中词语的不同性质,让学生了解形容一样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最后,利用插图以及学生已有经验,连起来仿说课文。这循序渐进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课的结构性。

以人为本,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课堂不能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要做到生命与课堂融合,作为语文人,“路漫漫而其修远兮”。但是,我们只要有心,只要时刻想到“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而并非学习、考试的机器,我觉得,课堂一定会“活”起来,语文一定会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