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滕宁宁读书心得:读潘开英课题论文《前置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感 2025-08-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以评导航,向实而行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推进时,总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单元测试后才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偏差,却早已错过最佳补救时机。直到研读了潘开英老师的《前置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我才豁然开朗 —— 原来教学的精准性,始于对学生学习起点与目标效果的科学预判。这篇文章以扎实的理论支撑、生动的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搭建了 “以评导航” 的教学路径,让我对 “教 — 学 — 评” 一体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前置性评价:重构教学逻辑的 “导航仪”

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 “按教案推进”,将目光聚焦于 “教了什么”,却忽视了 “学生已有什么”“需要达成什么”。潘老师在文中直击痛点:“通观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我教了,但我不知道或者没关注学生学会了没有’的问题。” 这种 “教与学” 的脱节,本质上是评价意识的缺失。而前置性评价的提出,正是为了破解这一困境 —— 它将评价前置于教学设计之前,形成学习效果达成的判断标准,为教学精准 “导航”。

文中对前置性评价的定位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同于课堂评价的即时反馈、作业评价的巩固检测、单元评价的综合验收,而是在教学活动启动前就明确 “目的地” 和 “路线图”。正如潘老师所言,前置性评价对整个教学具有 “监测、定位、导航和纠偏的作用”,能帮助教师反推教学活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让我意识到,教学不应是 “摸着石头过河”,而应是 “带着地图前行”。前置性评价就像教学的 “导航仪”,既明确终点(学后效果),又校准起点(学前基础),让每一步教学都有的放矢。

更让我触动的是前置性评价的 “素养导向”。潘老师强调,前置性评价需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素养维度。这打破了我对 “评价 = 测试” 的固有认知 —— 原来评价从设计之初就应指向 “全面育人”,而非单纯的知识检测。例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 “认识家人” 主题的前置评价时,不仅要检测学生对家庭成员词汇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能否运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能否在对话中体现礼貌素养,这才是素养时代评价的应有之义。

二、学前与学后:搭建精准教学的 “双支架”

潘老师在文中提出 “紧扣‘学前’‘学后’设置前置性评价” 的观点,为精准教学搭建了 “双支架”。这一设计让教学起点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一刀切”“盲目教” 的弊端。

学前学习能力的评价前置,让教学起点 “看得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带着已有经验走进课堂的,而前置性评价正是发现这些经验的有效工具。文中译林版三年级下册 Unit 8 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教材要求学生运用 “Who’s he/she? He/She’s...” 句型交际,但教师通过前置评价,进一步检测学生对家庭成员称呼、指示代词 this/that、“in + 颜色” 表达的掌握情况,最终将目标提升为 “Who’s this/that...in...(颜色)?” 的运用。这种基于学情的目标调整,避免了 “学生已会却重复教,学生不会却没教到” 的尴尬。反思我的教学,常因缺乏对学生学前基础的精准把握,导致教学内容要么 “吃不饱” 要么 “吃不了”。学前评价前置就像 “学情扫描仪”,让教师能精准判断学生 “在什么起点”,从而设计出更贴合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案。

学后教学效果的评价前置,让教学目标 “可预期”。潘老师提出 “以目标效果为起点倒推过程活动” 的思路,颠覆了传统 “先设计活动再考虑效果” 的逻辑。文中六年级上册 Unit 7 Protect the Earth 的案例堪称典范:教师预设学后效果为 “能复述话题、感受环保意义、提出倡议”,并据此倒推活动设计 —— 呈现思维导图帮助结构化输出,补充数据视频强化情感体验,拓展环保措施丰富表达内容。这种 “逆向设计” 思维,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服务于目标达成。我曾在教学长篇幅文章时,因缺乏对学后效果的清晰预设,导致活动设计零散,学生虽参与了活动却未形成核心能力。学后评价前置的价值,就在于让教师 “在教学前对教学实施、判断及微调策略做到‘成竹在胸’”。

学前与学后评价的双向联动,形成了 “起点 — 路径 — 终点” 的完整闭环。正如潘老师所言:“教师要正确设定教学起点与终点,才能为学生开辟合理的学习通道。” 这种闭环思维,让教学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传递,而是有逻辑、有方向的素养培育过程。

三、呼应与调整:实现教学优化的 “方法论”

前置性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 “预设”,更在于 “实施”。潘老师在文中强调 “突出‘呼应’‘调整’实施前置性评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让评价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 — 学 — 评” 一体化的呼应性,让评价贯穿始终。文中指出:“前置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如两根交缠的藤,教什么就学什么、评什么,评什么也意味着教什么、学什么。” 三年级下册 Unit 8 的教学中,教师将前置评价中 “in + 颜色” 的表达要求,贯穿于图片观察、对话创编、交际输出等环节,使评价目标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这让我明白,前置性评价不是 “一次性的前测”,而是需要在教学中持续跟进的 “隐形线索”。我曾设计过前置评价却未能在教学中呼应,导致评价与教学 “两张皮”。潘老师的案例证明,只有让评价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实现 “教、学、评” 的同频共振。

“观 — 测 — 调” 的系统优化,让教学动态适配。教学不是按剧本演戏,而是根据学生反应实时调整的过程。潘老师提出的 “观察 — 判断 — 调整” 操作方法,为课堂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观察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对照预设判断活动有效性,再决定是推进还是巩固。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能及时弥补教学偏差。例如,若学生在前置评价中表现出对某一语法点的普遍薄弱,教师可在课堂中增加针对性练习;若多数学生轻松达标,则可加快节奏拓展延伸。这让教学从 “刚性执行” 转向 “弹性适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在教学四年级 “食物” 主题时,通过前置评价发现学生对 “不可数名词” 掌握不足,于是在课堂中增加 “图片分类”“量词搭配” 等活动,最终该知识点正确率从学前的 65% 提升至 92%。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前置性评价引领下的 “观 — 测 — 调” 闭环,能让教学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效。

四、教学转型:从 “以教为中心” 到 “以学为中心”

通读全文,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 —— 从 “教师教得好” 转向 “学生学得好”,从 “内容本位” 转向 “素养本位”。前置性评价的深层价值,正在于推动课堂从 “以教为中心” 向 “以学为中心” 转型。

这种转型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潘老师强调,前置性评价要 “贴合学生认知及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能力达成区域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无论是学前评价中对学生已知经验的关注,还是学后评价中对 “学习体验感” 的重视,都体现了 “以生为本” 的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我常以 “教材内容”“教学进度” 为出发点,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而前置性评价让教师的目光从 “教案” 转向 “学生”,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这种转型体现在对核心素养的聚焦。文中设计的前置性评价,始终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展开。例如,六年级环保主题的评价不仅关注语言复述能力,更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倡议能力;三年级打招呼主题的评价,既检测句型运用,也关注人际交往中的文化礼仪。这种素养导向的评价,让教学超越了知识层面,真正指向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这种转型体现在教师角色的重塑。前置性评价让教师从 “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 “学习设计者”“成长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 “教书匠”,而是需要精准分析学情、科学设计目标、动态调整教学的 “专业研究者”。正如潘老师所言,教师要 “心中有尺(课标、理念)、心中有效(目标、效果意识)、心中有生(学生的发展)、心中有法(语言学习规律、心理特点等)”。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结语:让评价成为教学的 “生长点”

合上文章,我对前置性评价的理解已从 “一种方法” 深化为 “一种思维”。它不仅是教学的 “导航仪”,更是教学的 “生长点”—— 让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中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在适切的教学中获得成长动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从以下方面实践前置性评价:一是在备课时增加 “学情预判” 环节,通过小测、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前基础;二是采用 “逆向设计” 思路,先预设学后效果再设计教学活动;三是在课堂中建立 “观 — 测 — 调” 机制,让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我相信,当评价真正走在教学之前、融入教学之中,课堂定会绽放出更精准、更有效的生命力。

潘开英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引导。前置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唤醒工具 —— 它唤醒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引导教学走向精准;它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成长更有方向。愿我们都能善用评价这把 “钥匙”,打开精准教学的大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适切的发展。
  • 阅读(25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