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在情境中生长
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徐媛
拜读李振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漫步于教育田野。其中 “让词语在情境中生长” 这一章节,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日常词语教学的路径。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师,我常困惑于如何让抽象的词语从课本中 “活” 起来,李老师提出的 “词语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着温度的生活印记” 这一观点,让我在近期 “观察日记” 单元的教学中获得了深刻的实践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词语的诞生过程。” 这与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曾陷入 “解词困境”:无论怎样解释 “五彩缤纷”,学生的造句始终停留在 “花园里五彩缤纷” 这类简单表述。直到读到书中 “情境三要素”—— 真实场景、感官体验、情感联结,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缺少桥梁。
于是在后续 “观察日记” 单元教学中,我尝试重构词语教学流程。课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种植园观察向日葵,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清晨的花瓣是 “舒展” 的,中午变得 “张扬”,傍晚又渐渐 “收敛”。当学生用手指轻抚花盘时,自然理解了 “毛茸茸” 不仅是触觉,更藏着生命的柔软;当风吹过花田,“摇曳”“沙沙” 这些词语不再需要解释,便从孩子们的口中自然流淌出来。这种亲身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李老师所说的 “词语生长需要土壤”,而生活场景就是最好的沃土。
书中提到的 “多维互动式词语教学法” 给我带来极大启发。在描写向日葵生长状态的课堂上,我设计了 “词语剧场”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肢体表现 “破土而出”“节节攀升”“含苞待放” 等词语。小演员们佝偻着身子模仿幼苗顶开泥土的倔强,伸展手臂展现茎秆拔节的欣喜,这些具象化的表达让词语有了动态的生命力。当学生看到同伴因找不到合适词语而焦急时,自然会主动调用 “含苞欲放”“亭亭玉立” 等积累,这种在真实交往中的词语运用,远比孤立的默写更有效。
李老师特别强调 “词语教学要关注情感内核”,这一点在指导观察日记时尤为明显。有个学生在描写向日葵时写道:“花盘低着头,像做错事的孩子。” 我没有急于纠正这种拟人化表达是否科学,而是引导全班讨论:“为什么会觉得花盘在认错?” 孩子们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被太阳晒蔫了会没精神”“风吹过时摇摇晃晃像在难过”。在这样的对话中,“蔫头耷脑”“无精打采” 等词语自然进入学生的词汇库,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词语背后的情感联结。这种教学印证了书中的观点:“当词语与情感体验相遇,记忆会变得刻骨铭心。”
经过一个单元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词语运用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日记中不再是干巴巴的 “向日葵开了”,而是 “金色的花瓣像小太阳一样绽放”;描述风雨时会写 “叶子在狂风中瑟瑟发抖”。更令人惊喜的是,课间常有学生围着花草讨论:“这朵月季的花瓣是‘层层叠叠’的”“露珠‘晶莹剔透’的像宝石”。这种自发的词语运用,正是李老师倡导的 “让词语成为生活的伴侣”。
回顾这段教学经历,《活在课堂里》给予我的不仅是方法指导,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词语教学不该是枯燥的识记任务,而应是引导学生用语言触摸世界的过程。当我们把词语从书本解放出来,植入生活的土壤,它们便会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学生语言世界里的参天大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词语的播种者,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丰饶的语言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