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江阴晨光实验小学 王丽萍
暑假里读完薛法根老师的《为学习而设计》,像是在闷热的午后喝到一杯冰镇凉茶,通透又解渴。书里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贴着教学实际的思考,翻着翻着就忍不住对照自己的课堂琢磨——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总在琢磨“怎么教得更精彩”,却忘了问一句“学生怎么学得更明白”。
这本书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入手,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什么?怎么学语文?学得怎么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目标。
为什么要学语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语文学什么?三层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统整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形成了一张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清单。
怎么学语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学得怎么样?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景,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和代表作品,体现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
怎么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用语文教儿童呢?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双线并进的思路,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运用深度学习策略。
读着读着,读到了《比喻的两种教法》,因为中年级经常教到比喻句,我忍不住迫切地想看看薛老师认为比喻有哪两种教法,而我平时的教法属于哪一种。
薛老师以文本中的比喻举例,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第一种教法,连问四个问题:第一问,这是什么句?第二问,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三问,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钢板?第四问,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第二种教法,也是四个问题:第一问,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第二问,沃克医生这么说有什么用意?第三问,这个比喻一般用于什么样的人?第四问,如果你来赞美刘伯承,会怎么说?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来赞美刘伯承。
第一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认识比喻句、分清本体与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比喻的作用,教的是关于比喻的修辞知识;第二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比喻句的意义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适用的对象条件以及创作新的比喻句,培养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侧重于语言的实践运用。第二种教法较之第一种教法的初步认知,是一种能力的进阶,适用于比喻句的后续教学。
读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平时课堂上不就是第一种教法吗?先问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然后问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生硬地把比喻的修辞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第二种教法则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明白了比喻的好处,这样,学生会留下更深刻的认识。
由此想到了拟人句、排比句、设问句等等语文知识的教法,我们在课堂上大多都是第一种教法,重在教给知识,属于认知层面,低年级这么教,中年级仍旧这么教,学生没有得到能力的提高。而第二种教法侧重于学生的理解、运用与创造,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会运用语言的人,而非语言学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运用语言,而非研究语言。我们所教的语文知识是在学生已有语文经验的基础上“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加上去的”。因此,无论是教比喻,还是教拟人,都不能变成“教知识”,而要坚持“教实践”,讲十遍不如做一遍,要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任务情境中摸爬滚打,加深体验,丰富经验。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并积极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才实现了和生活的高度融合,是顺应学习需要的教学,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
两种教法,四个问句,我开始叩问自己,我的教学,真的有效吗?能谈深度吗?不要“教知识”,而要“教实践”。